遊潟湖、學保育 海洋保育種子投身南台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遊潟湖、學保育 海洋保育種子投身南台灣

2009年07月09日
本報2009年7月9日台南訊,易俊宏報導

參加野外觀察的學童,享受由漁家在膠筏上,現烤蚵仔與虱目魚等美食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所主辦的「98年海洋自然保育宣導活動」,昨(8)日進入活動第二天,70餘名學童搭乘膠筏至頂頭額汕、網仔寮汕做潮間帶生態觀察,並且由學員設計行動劇作為成果展現。參與的學童同時簽署「海洋保育小隊任務卡」,自許要將關懷海洋的相關知識,在生活中持續的推廣。承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任孫秀如表示,「海洋保育並非立竿見影的事,我們期待結訓的學員能成為推廣的種子,讓全民的環境意識有更多的提升」。

觀察潮間帶 培養同理心

參加野外觀察的學童,進一步在潟湖上與養蚵人家互動「以前這邊都是小白鷺的家,可是後來修建遊客棧道之後,小白鷺就通通不見了,你們知道為什麼嗎?」擔任解說導覽的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執行秘書蔡文凱對參加活動的學員提出問題。眼見大家回答不出來,接著就宣布答案:「如果你們家旁邊開了一家工廠,整天都有噪音,你會不會想搬家?」眼見學員們紛紛點頭,蔡文凱便趁機會教育:「所以我們今天是到了野生動物的家裡,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尊重這邊的生物喔!」

即將升上小學五年級的學童許峻瑋表示,看到許多可愛又有趣的潮間帶生物,雖然很想要帶回家,但是因為老師有提醒大家「除了回憶,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下」,並且要求大家簽下「潟湖觀察守則」,因此他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維持潟湖美麗而豐富的生態。孫秀如指出,人為活動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所以環境教育的推廣需要向下紮根,而此次特別設計的活動參與,是訴求由「知」到「行」、全面實踐海洋保育的理念。

結合在地文化 擴大環境認知

參加野外觀察的學童,除了學習如何辨認課堂上教授過的物種,也能進一步在潟湖上與養蚵人家互動,並且由漁家在膠筏上,現烤蚵仔與虱目魚等美食。自稱從小就喜歡吃蚵仔的佳里國中學生黃暐哲興奮的表示:「原來蚵架是這樣佈置在內海上,我終於知道蚵苗是這樣養出來的!現烤的蚵仔好好吃喔!」

學童8日搭乘膠筏至頂頭額汕、網仔寮汕做潮間帶生態觀察為了讓學童能藉由知性學習與互動上,貼近在地文化、體認海洋保育的重要性,蔡文凱也藉此指出因為蚵仔的濾食性方式,讓環境汙染的需要嚴加控制,大家才有「美味、新鮮又好吃的蚵仔。」當學童驚呼潮間帶的垃圾量時,蔡文凱也呼籲各位學童,「不一定要到海邊才能關心海洋,這些垃圾有的也是從城市裡,或是垃圾場流下來的,大家只要減少使用一次性的消費品,就可以開始做保護海洋、改變環境了!」

設計行動劇 展現自我期許

營隊的行動劇成果表演,是由各小組以黑面琵鷺為主題,揣摩遷徙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狀況,進而在表演中學習同理心,理解環境與各種生物間密切的關連。來自台南縣保東國小的許祖恩表示,站在其他生物的立場,他才發覺原來人為的許多開發,都會造成生態上嚴重的衝擊,「做決定的人需要多想一下這些生物,否則牠們就會消失不見了!」

在營隊結束前,還有「海洋保育小隊任務卡」的簽署活動,讓所有結業的學員,都會將活動中習得的知識資訊,在生活中持續推廣,號召更多人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孫秀如指出,「台灣身為一個島嶼,海洋保育的觀念卻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環境教育侷限在教科書中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期待藉由巡迴的宣導,可以培訓出更多有行動力的種子,一起提昇全民對海洋保育的關心。」環境教育需要落實,只有書面的資訊並不足,而實際的體驗能讓學童產生認同感,並引發實際關懷的行動

「海洋自然保育宣導活動」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結合在地的社團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共同合作,今年還有台北三芝場次、高雄前鎮場次及台東富岡場次,分別以藻礁、遠洋漁港和珊瑚礁為主題,更多詳情請洽活動網頁:http://sea.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