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為台灣山水做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我能為台灣山水做什麼?

2003年12月04日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地球只有一個,台灣也只有一個」的想法,幾乎每個台灣人都有,但好像都止於「政治正確」的認知,一旦要付諸行動時,台灣人便真的該汗顏了;事實上,從各式各樣對台灣青山綠水的負面標籤可看出台灣人對山水議題幾乎都是「知易行難」,──豬舍文化、東亞醜小鴨、富裕中的貧窮等。這些都反應出台灣的另類奇蹟──整個島嶼是一座龐大的「環境災難博物館」,無處沒有山水破壞,無處沒有環境災難!

跨入21世紀之後,台灣山水是不是變得更好?我的答案是悲觀的,新世紀開頭的這3年,由於經濟發展遲緩、競爭力低落,使政府大力拼經濟,更使得環境面向的山水議題成為「叫好不叫座」的議題,或是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僅管如此,我仍深切地認為,在人類的發展中,經濟進展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面向,它絕對不是人類追求發展的全部。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更好的生活及更完整的生態來支撐,那麼就好像是在流沙上建構金字塔,塔再宏偉壯觀,終究還是會沈陷泥淖中而無法自拔!

對於家鄉的山水,我們能做什麼呢?至少有三個面向值得反思:

1.島國脆弱性要緊記

台灣是個島嶼國家,在地理上,島國以海洋作為天然分界線與外界隔絕,但在經濟上,則普遍因為腹地不足或是生產不足等競爭條件的限制而表現出對外界不同程度的依賴。這種經濟結構使得島國不可能形成一個自我封閉的實體,經濟紐帶促使其高度依賴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其經濟體系亦極易受到他國與國際情勢的影響,進而衝擊了島國環境脆弱的特性。在經濟與環境雙重脆弱的特性下,台灣面對當前全球競賽的挑戰及大陸磁吸效應的衝擊,不僅要與他國競爭,更要與時間競賽;不僅要從經濟競爭中找回自信,更必須確立一個核心目標作為永續發展的依據。為真正實現「綠色矽島」的夢想,政府在必須觀念上與實際做法上採取相對應的策略,而非僅顧慮眼前的問題而使所做與所想背道而馳。

2.綠色矽島空間要改造

我們必須要督促政府審慎推動綠色矽島的空間改造:在山水資源的運用上,為使山水資源在容受力限制下達到最大效用,各地區生活機能必須先建構,以協調各種用地之間的競用問題;而為永續利用山水資源必須合理劃設限制發展區及可發展區。其次,結合區域生活圈與中央山脈保育軸的規劃理念,並以生態保育為優先,推動「綠色生活圈」,促使環境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使民眾瞭解土地資源與個人及群體之間的重要性。再者,河川流域的規劃,應以自然河系為規劃主軸,跨縣市行政體系為執行架構。並加強流域管理一元化,促使水資源供需均衡與永續利用,並配合國土及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辦理區內山水資源之調查與管理,將山水資源做合理利用。

3.中介團體資訊平台要建立

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即指出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可以導正並落實「參與式民主」,達到「永續」的目的。而中介團體透過技術支援、資訊支援、與人力支援,協助社區自立、自主,勢必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分布在各縣市的社區大學,在宣傳、溝通、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目前社區大學的課程,大都偏向以生活技藝為主,對於實際社會及環境問題的發現,進而學習解決之道者較少,但是若能與社區規劃師或是其他社區營造中心相互合作,相信對於山水資源的永續發展,必有事半功倍之效。此外,中介團體應扮演守門人(Watchdog)的角色,並對政府重大決策進行評估,甚而提出環境保護與發展政策之替代方案,成為政府及社區間溝通媒介與橋樑。然而,上述論點成立的前提,立基於中介團體參與政府決策機制的制度建立,因為對應政府強勢主導的行政權力,中介團體所能產生的影響力極其有限。而如果政府與中介團體的合夥關係,是未來必須面對與認清的現實,則不可避免的必須將執行機制納入考量。

「全球化」是當前架構全球政經環境的主要力量,它改變了世界政經地理的分佈情況,傳統的國際分工架構已不足以解釋現行的政經運作邏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以全球為範圍的競爭環境。在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競爭壓力之下,台灣如何在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站穩立基取得競爭優勢,並且在兼顧環境整合與社會公平等議題下邁向山水資源的永續發展,乃為當前重大的挑戰。以下提出五個努力方向作為全球化大趨勢下台灣山水的出路,這五個努力方向主要是建構在永續發展的「三生一體」架構下,而每個英文字的字首剛好就是全球(GLOBE)的縮寫:綠色的發展(Green development)、可居的環境(Livable environment)、機動的組織(Organizational mobility)、慈善的社會(Beneficial society)、效率的經濟(Efficient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