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種原 保存明日的燦爛 | 環境資訊中心

留住種原 保存明日的燦爛

2009年09月29日
作者:廖靜蕙;審校:李玲玲(台大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進入農試所種原中心的「中期」貯藏庫必須穿上厚厚的冬衣,這裡種子的保存期限是30年。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官網炎熱夏天午後的台灣霧峰,有幾位身穿厚重保暖衣物的工作人員正在分裝手上的種子。這裡是台灣種子庫存心臟部位──農試所種原中心的中期貯藏庫。農試所種原中心技佐魏趨開帶著採訪人員更往裡走,推開一道厚重的門,身著夏衣的隊伍,被迎面而來的寒冷逼著打哆嗦,不到幾秒鐘便不得不告退。這寒冷至極的空間是「長期貯藏庫」,室內溫度:-12℃,相對溼度:30%,有如極地的環境,收藏耐貯型種子,保存期限最長可達50年。

隨著全球氣溫逐年升高,物種存滅面臨嚴峻的考驗,每年都有物種繼續消失,種子保存有如一場與時間的競賽。世界各國努力效法挪亞造方舟留住物種,台灣則有農試所種原中心,為作物的未來儲存生機!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四面環海,國土過半為高山,地形更涵蓋從平地到海拔近4千公尺,蘊藏的自然資源不亞於土地面積更廣袤的國家。因此保存豐富多元物種的工作費時耗力,同時更需專門技術與持續的經費支持。

庫存無分貴賤 等待有朝一日出線

透過「組織培養」,一種作物可在極短時間內增殖出上萬株植株!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官網種原中心的四大任務:蒐集collection、保護conservation、交換exchange、發展development,是全世界種子庫存共有的價值觀。農試所種原庫存組黃勝忠組長表示因台灣植物物種之豐富、多元,使得種子庫存的工作更須謹慎。種原中心除了種子保存之外,還有非種子型的保存方式(如甘藷、馬鈴薯、芋、山藥、以及百合等)。細心的分類與高科技的保存技術,讓種原中心得以蘊藏7萬多種作物品種的種原,稱之為寶庫亦不為過。舉凡身邊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已知具備經濟效益的植物,都被細心收藏。其中種子保存達六萬多種品種;非種子型保存,包括無性繁殖的「組織培養」、冷藏保存、超低溫液態氮保存以及田間保存約有一萬多種保存的品種。

「物種常因人為破壞而消失,種子保存最重要的目的是有朝一日當人類發現某種作物具備用處時,仍然存在並可進行大量培植。」黃勝忠如是說,他舉幾年前發現白鳳豆為例,多年來沒沒無聞,平凡無奇;當研究人員發現其具抗癌功用,需大量繁殖時,農試所庫存的白鳳豆種子便發揮功用了。比起人類研究的腳步,植物種類浩繁,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得知每株植物隱含的價值。種子庫存的必要性,除了立即的價值,對於無法預測的未來,更有其意義。

除了以種子型態保存植物種原,農試所更在全台擁有七個「保存園」,以植株的方式養育著不同氣候海拔的花卉樹木。除了農試所,尚有以柑桔類及藥用作物種原為主的關西保存園;高海拔作物種原的望鄉保存園;中海拔作物種原的羅娜保存園;以及嘉義、鳳山、古坑等三地的熱帶、亞熱帶果樹及木本花卉保存園。

種原發現之旅持續中

當接到通報有疑似新物種出現,種原中心在確認消息來源以及植株完整後,便會派員進行採集的工作。而種原中心的研究人員更養成高度敏感度,2008年農試所研究人員便發現了台灣的原生種平地櫻花。一提到美麗的櫻花,在台灣人們的想像,立即浮現來自日本、寒冷地區(在台灣便意味著高山),卻萬萬沒想到台灣平地就有原生種櫻花,更特別的,這是一株白櫻花!這一場美麗的邂逅,驗證了尋找種原之旅沒有止境。

作物多樣性價值

蘊藏豐富種原的台灣,自然也是各國學者探詢之處。而台灣作物在世界舞台上,亦未缺席。魏趨開便說,有一次印度種原中心的研究人員來訪,詢問他是否知道台灣水稻也參與1970年代的「綠色革命」。原來當時的水稻品種長得太高,結穗時容易倒伏,造成歉收,而後研究人員從台灣的原生稻中取得矮種基因,經育種改良矮化後,水稻變矮了,不容易倒,產量大增,成就綠色革命的一章。

五彩繽紛的茄類,除了好吃,你還想到什麼?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官網人類在思考生物的價值時,往往強調直接消耗它們的使用價值。然而,各種生物往往都具有多元的價值。以香蕉為例,當我們看到香蕉,首先浮上腦海的就是吃它。因此,好吃的香蕉遍佈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蕉類除了果實可供人類(或動物)食用之外,蕉類的葉、莖,甚至花朵,也有不同的作用。例如蕉類的莖幹中的纖維質,即被研究運用做成衣服;有些蕉類的植株、花、葉皆具觀賞價值。此外在香蕉的黃葉病研究發現台灣原生種的香蕉之基因可抗病。這種香蕉不好吃,只在野地才可發現,但卻具備這種獨特的價值。另外,生物還提供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和遺贈給後代,或是因應未來世界變化的潛力與保存替代方案等非直接耗用的價值。

延續種原 延續未來

台灣除了農試所有目標、有規模地收集、保護作物種原外,還有林試所保存樹木種原,畜試所保存畜養動物種原,水試所保存水產生物種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存微生物種原等。此外,中央研究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園與博物館等單位也在陸續保存野生物種原或冷凍遺傳物質等。在民間部分,最著名的有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致力於保存許多東南亞的珍貴植物種原。「種子」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不曉得何時會消失在自然環境中,但因為有種原中心以及各單位保護種原的決心,讓我們確信還有機會再與它們相遇。

※本文與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