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人智學協會主席Hans Mulder上週二(20日)應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之邀,進行一場「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專題演講。
據該中心介紹,BD農法是由目前最古老的有機農業組織DEMETER(1924年創立)所奉行且致力推廣的有機農法。此農法主張把動植物、生態環境、地球運行與星辰變化,視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倡導不污染環境,回歸自然、恢復土壤活力的一種有機農法。
Hans Mulder是紐西蘭「人智學協會」主席,擔任亞太地區人智學推展工作首要輔導員,是紐西蘭華德福教育創辦人、也是紐國生機互動農業催生者之一。Mulder曾經營 Beehive BD農場,並多次來台灣推廣有機農業及BD農法,影響深遠。
在上週的演說中,Mulder針對有機農業與生機互動農業進行比較,他指出,生機互動農法是一門研究生命動力的科學,並透過自然界的運作來達到地球的生態平衡與人的內在自我調和。此農法結合古老的農耕藝術與天文、科學,以靈性的觀點注入農業,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農藝體系。
有機農業的原則與挑戰
Mulder首先揭櫫有機的原則:
- 生物多樣性:種植數種植物,讓動物、昆蟲回到農場,建立一完整生態系,也就是將單一化生產方式轉為多樣性。
- 堆肥:目的是保留土壤中養分(正常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2.5%至3%),以農場中的作物製作堆肥,不使用氮磷鉀肥料。堆肥分為固態肥(乾式)或液肥,並且要注意氮、磷的比例。固態肥來源主要是動物糞便類,因此需要將動物重新帶回農場;而液肥來源包含海草(含生長荷爾蒙、微量元素)、魚骨頭、農場中生產旺盛的雜草等。
- 輪作:長期種植單一物種會使土壤貧脊,必須將輪作想法放入農業計畫中。
- 綠肥作物:作用是提高有機質含量。例如根類作物每公頃會吸收土壤中的氮約2公斤,種植綠肥作物,如綠豆等含氮量高的作物,可讓土壤重新獲得氮肥。
- 休耕:讓土壤休養生息1-2年。
Mulder也指出有機農業面臨的挑戰,包括有機種子取得不易,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型態。以有機種子而言,現在的種子多為種子公司提供,以雜交或基改方式改變種子的生長機制,讓作物無法自己結種,這個問題需要透過群體的力量才能有效解決。至於氣候變遷常造成突然降下的暴雨或長期乾旱,從事有機農法,要思考如何讓雨水保留在土壤中。
Mulder期許讓有機成為低耗能、低成本的農法。他認為種植有機的唯一成本是人工,農場中需要很多人力,這樣可使年輕人回流農村,有工作可做。而開放農場,以工作假期概念讓都市人一同參與農場工作,也能降低有機農產品的成本。
生機互動農業起緣於1924年,當時歐洲一群農夫發現土壤生命力下降(當時即採行有機農業),於是請教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註),他為這群農夫進行八場演講,成為生機互動農業基礎。
Mulder也引導聽眾思索,如何使生命力強大?他認為,從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可知,日出時,萬物興盛;日落時,萬物進入休息狀態,因此當生活作息正常、規律時,生命力會逐漸強大。
生機互動農業對土壤中養分的輸入輸出(含氮比) 有不同層次的認知,也就是土壤生命力、種子發芽力、作物生植力;而這必須與自然界共同合作運作,才能真正達到地球與人的生態平衡;因此,生機互動農業結合古老的農耕藝術與天文、科學,以靈性的觀點注入農業,將宇宙運行的節奏原理帶回農場中。
會中Mulder也介紹瑞士、紐西蘭等國家實行BD有機農法時,根據宇宙之運行,觀測天象後所紀錄的天文耕作曆法;例如在滿月的前二、三天或土星和月亮相對時,是適合作物播種之氣候。
會中有許多來自宜蘭地區的小農參與,其中一位小農提到對於BD農業的耕作曆法是否也適用於台灣?Mulder表示,他也非常期待能有一套適合台灣的耕作曆法,或是能將國外的耕作曆法翻譯成中文後再來實行調整。當中也有一位聽眾提問,在氣候變遷下,此耕作曆法是否仍適合實行?Mulder有信心的表示,儘管氣候顯現異常變化,宇宙的運行規律是不會改變的定理。
這場專題演講是宜蘭大學「有機月系列活動」的一部份,後續尚有多場相關演講與參訪活動,有興趣的讀者需事先報名,詳情請洽「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