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十年來變化如何?昨(10)日舉辦的「海陸空三面包夾.十年環境警訊!」記者會中,受邀與會專家分別針對海陸空領域提出警訊。環保聯盟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王俊秀形容台灣環境已達發出「病危通知」的地步,而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陳麗淑則認為應落實「海岸零損失」政策,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負責人、氣象主播彭啟明則提醒天災之不可避免,民眾應發展適應能力。
座談會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陳曼麗主持,她提到去年台灣莫拉克颱風來造成八八洪水,之後又遇到乾旱缺水的問題,有如全世界的縮影。台灣四面環海,和邦交國同是島國的吐瓦魯一樣,因全球暖化而面臨滅島危機。台灣不管環境惡化或人為災難,都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最近媒體報導台灣少子化的問題,是全世界生產率最低的國家,這樣的現象,以自然觀點來看,當棲地被破壞時,物種無法安身立命,也會受影響而無法產出下一代。人類的處境不也是如此嗎?
由此點出環境議題的重要性,而台灣長期不面對、不解決,正逐漸失去先機,處於挨打的地位。
陳麗淑:天然海岸零損失 現在就開始
陳麗淑提到,台灣的海域問題常常是之前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來了;又因全球化問題無法置身事外,使得情況更形慘烈。以珊瑚為例,發出的警訊多年,八八水災更加重對珊瑚的傷害。光是墾丁一帶的珊瑚,便面臨50%的珊瑚被破壞。
環境議題需與全球化一起思考,例如2005年鮪魚捕捉配額,台灣已經被國際組織砍了一半,但是台灣政府卻不思解決對策,也未反映在政策上,問題沒有解決,漁業衝擊大,影響漁民生計。台灣漁船甚至非法捕捉鮪魚,再以其他管道賣出,這種「洗漁」行為,為國際所不齒。歐盟執委會已提案黑鮪魚列為《華盛頓公約》貿易管制名單,到時候提案若通過,就不能捕捉黑鮪魚了,對台灣漁業的衝擊更大;但而台灣政府動作慢、消極,不去宣導、教育民眾,民眾則霧煞煞不曉得問題的嚴重,因此東港繼續鮪魚季,鮪魚仍然是重要的產業。
台灣民眾知道不要吃魚翅,卻不知道鮪魚的問題,兩相比較,鯊魚尚未面臨滅絕的命運。台灣不能認為這些只是個別國家的問題,在全球化之下,許多問題是交互影響的,在國際趨勢下一定要處理。另外,中華白海豚也進入倒數,面臨滅絕了,仍未有對策出來。開發和保育之間態度是什麼,政府需拿定主意,像台灣已發展「海洋政策白皮書」、「海洋教育白皮書」,但仍未解決開發與保育之間的矛盾。
陳麗淑提及,營建署2006年曾提出「天然海岸零損失」的觀念,這對觀光也有正面影響。正確的看待與使用海洋資源,才能與海洋共生,而不會落入如王俊秀所嘲諷的「台灣不靠海、靠消波塊」的尷尬處境。
王俊秀:促成典範轉移 像島一樣思考
陸域警訊的評論者王俊秀,以輕鬆幽默的語氣診斷台灣的幾個病症,說「台灣被醫院發出病危通知!」。他提到親身參加哥本哈根COP15會議的經驗,看到台灣的困境與機會,他認為台灣面對的困境不輸給馬爾地夫。馬爾地夫有200多個小島,其中已撤出26個島,覓地另建家園。而台灣政府至今還未正視此現象。對於台灣政府「右手開發、左手保育」的作為,他下診斷:「台灣政府得了精神分裂症」。最後,他認為政府遲早會被它寵壞的人民推翻,政府在環境議題上的作為採取「鎖國」態度、不願解決碳排減量,終有一天會遭到國際間抵制。
他又戲稱台灣的環保署屬於經濟部,而台灣光是不做好環境保護就可能主權淪陷。王俊秀說,台灣雖然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不被視為國家,而是非政府部門,但馬英九總統仍然可以出席會議,或許能讓台灣的處境成為國際關切的焦點。雖然聯合國不認同台灣的國家地位,但他期許有朝一日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大的NGO,並因為環境做得好,而成為聯合國學習的對象。
他建議要有典範轉移,找出值得學習的典範,改變思維;並且像島、海、山一樣思考。而台灣目前只會像美國一樣思考;沒有海洋思考、只有海鮮思考。
王俊秀說台灣長期以來以GDP、GNP為導向的思維應該要改變,高所得的代價往往是污染環境,對國民健康也不利。台灣碳排居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的13名,在高碳下,未來生活只有「高聲嘆息」。
此外,以目前環境政策,可以推論像八八水災這樣,每逢颱風、下雨就有災難,因此每年的環境難民會越多。
台灣不缺國民缺公民,他以電磁波為例,民眾都愛手機,一個家庭都有兩、三支手機,卻不願意基地台設在附近。民眾沒有想到手機收得到訊息,前提就是基地台。對於此種現象,或許可以透過公民審議的方式,讓民眾透過會議形式討論解決手機與基地台之間的取捨,找出一個合適的辦法。而政府只給人民手機,卻不讓民眾面對背後的問題,正說明了王俊秀所說的「被它(政府)寵壞的人民」。
王俊秀提出環境必須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生活環境主義」,認為環境議題應切入生活層面,小至垃圾問題,大至環境政策,都應讓民眾透過公民會議、公民審議的方式參與、決定。
彭啟明:面對天災 應變與適應更重要
空域方面由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負責人、氣象主播彭啟明評論,他提到去年兩件新聞遺珠,一是高雄潮寮毒氣案的發展,至今仍未明;中國沙塵暴境外移入台灣在2009年達到最高峰,也需關注。
台灣因八八水災造成重大傷亡,也導致救治無方的內閣閣員全下台,總統馬英九的民調至今仍無法回昇,此事可說首開全世界先例。在對岸中國,領導人會勤走氣象索取資料,對氣象非常重視,但在台灣,領導人卻罵氣象局預報失準。他認為,以地理位置來說,台灣比吐瓦魯更糟,吐瓦魯除了海平面上升淹水,並沒有颱風的問題。未來可知台灣會有週期性的天災,這既然是不可抗的事實,便須發展應變能力與調整能力,偏偏台灣在這兩方面表現太差。
而在能源政策方面,雖常有政治人物表達支持低碳生活的決心,民調仍不高,因為「節能減碳」在台灣僅成為流行文化,大家都會說,但對內涵仍不了解。其實節能減碳絕不只是騎單車跑步這種表面的作法,政府需引導人民了解低碳生活的內涵,民眾是有能力了解並實踐的。彭啟明舉台南推動「反怠速」為例,他在台南遇到阿婆,問她知不知道反怠速是什麼,對方都能回答;詢問執法單位,告知實施兩年來,開出一百多張罰單,並且說明怎麼抓到違法的人、怎麼測、罰單怎麼開。一項法令在台南市可以執行起來,而最優先該執行反怠速的台北市卻無法推動。他又提到台北市政府花了一億的預算在修「敦化單車道」,卻造成塞車。
彭啟明認為減緩全球暖化勢必再行,即使如此,也已經無法改變太多現況,反而是適應工作更重要。而低碳節能的實踐,要結合地方特色,很多當地智慧發展出來的作為,如南部有一位商家,花了上百萬改裝自己的房子,架設太陽能及其他設備,對方認為雖然花了不少錢,但卻省下很多能源,為此感到很光榮;政府應該鼓勵、學習,而媒體也應多披露相關的新聞。
田秋堇:沒有碳稅能源稅 溫減將成空
長期關注環境及能源議題的立委田秋堇立委在發言時說,她認為全球暖化和金融海嘯同時發生不是偶然的事情,都是創造不良資產的產物。人類長期將大自然當做免費財,現在正嚐到反撲的滋味;而吐瓦魯成為台灣第一個非中國打壓下失去的邦交國,這種種的現象,對應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居然是蓋在地層下陷之中心,更以「不可思議」形容之。
台灣海平線上升第一個將衝擊到沿海工業區,而台北盆地也可能成為湖泊。政府至今仍未關注此事,田秋堇曾要求至少公告海平面上升在不同高度時,淹水線在哪裡。
最近她在行政院會組織法修正案主張應成立「能源部」,這個論述獲得跨黨派支持,並且同意成立在行政院下設「環境資源及能源部」。她認為在不課能源稅、碳稅條件下,《溫室氣體減量法》等同虛設,最後落得一場空。對於環保署長沈世宏提議向《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國家進行境外碳權交易,質疑如此一來,台灣還有碳主權可言嗎?國際會如沈世宏所願看待台灣的碳抵換嗎?她提醒在沒有作為的碳政策下,未來出口貿易被課「碳關稅」,全民負擔更重。
她也提到台灣99.7%能源靠進口,如果再不發展自主能源,20年後有錢也買不到石油,因石油將被視為戰略物資。她語重心長的問,我們留給後代子孫什麼?想到一個孩子出生變負債累累,還有前途可言嗎?並說,以前有「敗家子」的形容詞,我們這一代則可稱為「敗家父母」。
她呼籲未來政治人物要有遠見,「環境絕對是經濟的加分,也絕對是政治的加分」,民進黨被換下來,就是因為沒有心徹底執行在野時代的綠色價值。田秋堇形容國家像一輛車子,政治是方向盤、經濟是引擎、環境是底盤,環境如果不顧好,就像車子的底盤壞了,再好的引擎、方向盤都開不動。台灣政府必須提出能源的解決方案,在環保議題上以「綠色價值」成為國際的先行者,這樣世界各國都會支持台灣。
從「人民」變「公民」 要求政治人物 也自我要求
如此看來台灣的環境議題處境艱辛,卻又無法逃避,步步進逼。因此未來只能急起直追。五位專家、學者的言談中也有不少積極建議,既然每個人都無法從這場「氣候戰爭」中置身事外,就像田秋堇所言,人人須先從自身做起重視環境生態,才會有重視環境的政治人物,「不是等待明君賢相誕生,而是民眾水準提昇之後,明君賢相自然會出來。」王俊秀更說,「現在就是未來」,要趕快行動,人人徹底實行「生活環境主義」,對於怠惰的政府,也不要放棄監督的責任;做人民不夠,還要做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