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保育治理植栽運用的省思(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坡地保育治理植栽運用的省思(下)

2010年02月05日
作者:陳建男(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坡地保育治理植栽運用良好的範例

(一)環湖六號崩塌地(275277, 2745175)──噴植木本植物(山芙蓉)

環湖六號崩塌地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海拔高度327公尺,環境為氣候潮溼的谷地,研究區域於崩塌後,保育治理噴植山芙蓉、羅氏鹽膚木等木本植物,經7、8年生長發育後,已演替為樹林的階段,附近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為廣東油桐造林地、次生林及環湖道路等。

其目前植被復育情形,上層植被以長梗紫麻、水同木、羅氏鹽膚木最優勢,其餘的木本植物有山芙蓉、大葉楠、香楠、山黃麻、樹杞、小葉桑等。下層植被以 野小毛蕨、粗毛鱗蓋蕨、冷清草、姑婆芋、毛果竹葉菜、求米草、臺灣圓腺蕨、青苧麻、風藤、烏來月桃為優勢植被,顯示下層植被具有喜歡潮濕氣候的蕨類以及蕁 蔴科植物,而整體的工程範圍內植物種類多樣,木本植物噴植並未妨礙森林演替,影響該處植生演替的因素有:噴植的木本植物加速演替、周遭的森林種子庫之種子 豐富度,綜合眾多影響植生發育的因素,導致該地區於崩塌後可迅速發育為森林狀態,為一成功的植生復育案例。

環湖六號崩塌地森林外觀(圖片來源:陳建男拍攝) 森林內部結構(圖片來源:陳建男拍攝。)

(二)溪口臺崩塌地(284549,2744230)──噴植木本植物(羅氏鹽膚木、山芙蓉、密花苧麻)

溪口臺崩塌地位於桃園縣復興鄉118縣道羅馬公路旁,海拔高度382公尺。該崩塌地治理於崩塌後噴植山芙蓉、羅氏鹽膚木、密花苧麻等木本植物,經7、8年演替後發育為樹林,環境為乾燥的陡坡,附近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為天然林、河床地、崩塌地、竹林、道路。

其目前植被復育情形,上層植被以山芙蓉、羅氏鹽膚木最優勢,其餘的木本植物有密花苧麻、臺灣欒樹、山黃麻、構樹等。下層植被以大花咸豐草、五節芒、 臺灣何首烏、羅滋草、粗毛鱗蓋蕨、月桃、姑婆芋最為優勢,整體植生顯示該處為陽性植物偏好的坡面,選用噴植羅氏鹽膚木、山芙蓉以及密花苧麻相當適合該地環境,生長狀態亦相當良好,在維護管理上不需花費長期的人力進行維護管理,為良好的植生工法類型。

溪口臺崩塌地森林外觀(森林形相);圖片來源:陳建男拍攝。 溪口臺崩塌地森林外觀(森林內部結構);圖片來源:陳建男拍攝。

坡地保育治理植生建議

坡地保育治理使用植栽的理由,主要以穩定邊坡、景觀美化及生態為考量,故植栽的運用上,建議以多樣的原生植物仿自然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在植栽選用上,對於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略有所差異,草本植物的選用,建議以適合當地生長的多年生原生草本植物為主,並且使用多種草籽混合噴植,選用譬如五節芒、臺灣蘆竹等良好的邊坡優勢植物,或可研發次優勢的原生草種與五節芒與臺灣蘆竹混合使用,譬如求米草、淡竹葉、弓果黍、曲膝莠竹、距花黍等,使用原生的草籽噴植,除可節省管理成本,亦可避免景觀上突兀且單調的草地景色。

木本植物在噴植、撒播或萌芽樁處理上,已多採用原生植物,選用植栽亦多以適合當地生長的速生樹種為主,但仍需注意微環境差異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而微環境差異最明顯的即為溫度、濕度及坡度上的不同。選用植栽要發揮成效,除了自身對植物種類與特性有所認識外,亦可詢問植物相關背景之專家顧問,或與專家顧問一起前往現場實地勘察,找尋適合當地生長且為演替初期的速生植物。

在二次植生的木本苗木栽植上,建議多使用演替初期的樹種以取代目前較常使用的演替中後 期樹種,可供選用的演替初期樹種,如羅氏鹽膚木、山芙蓉、山黃麻、構樹、野桐、白匏子、粗糠柴等,可較快速地增加樹冠幅,生長勢亦較強,相對於使用演替中 後期樹種而言,可節省維護管理的成本。

另外,在營造坡地植生時,尚有兩個影響植生復育的關鍵因子,即「邊坡的穩定與否」以及「植物種源之豐富程度」。崩塌地整治以邊坡穩定最為優先,不穩定的邊坡,生育地仍屬於擾動的狀態,植生仍不易演替。以玉峰崩塌地整治為例(圖3),工程過後左側邊坡因持續崩塌,植生不易生長,仍處於裸露的狀態,右側邊坡進行相同的處理,但因邊坡本身較為穩定,不到3年,羅氏鹽膚木已逐漸鬱密,樹高已達2公尺,樹徑已達6公分。因此植生要能順利生長,邊坡的穩定為首要處理的要務。穩定邊坡後,除以植生工法加速植生演替外,植物種源帶入種子所進行的自然演替,亦為植生復育上相當重要的影響因子,影響周遭種源侵入的因素較為複雜,但已知「與種源的距離遠近」以及「種源所含括的種子量」為決定性的因素,而傳播方式通常是以風力為主,且以草生種類較容易侵入。因此,要縮短植生演替的時期,實有必要利用噴植或撒播等方式提供崩塌地合適的種源。

目前植生工法的重要性已逐漸被接受與採納,同時亦有許多植生復育良好的範例,實屬難能可貴。然而在實際施作上難免有所缺失,未來仍有改善的空間,譬如:
(1)修坡處理應可保護崩塌地殘留的植生,特別樹木之殘根應予以保留,將有助於縮短植生演替的時間。
(2)原生草種的研究與使用仍有加強的空間,對於已存在的外來草種,如羅滋草、賽芻豆等,可減少噴植使用,或降低驗收覆蓋率的要求,以降低外來草種對植生演替的影響。
(3)木本植栽使用前,可再考慮微環境的變化或栽植季節的選定等。

整體而言,植生工法確實為環境與工程兼顧的良好方式,若能持續發展,將來坡地翠綠與多樣的景緻,著實令人期待。(2/2,參閱 坡地保育治理植栽運用的省思(上) )

【延伸閱讀資料】
1. 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econgis.forest.gov.tw/index1.htm
2. 林信輝 (2008)坡地植生工程暨植生調查應用手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3.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http://eng6.swcb.gov.tw/index1_c.html
4. 南部橫貫公路邊坡災害評估及防治工法之研究-子計畫一:山區道路邊坡植生保護及綠化生態工法之研究(三) 計畫,下載PDF

※本文同步刊登於生態與工程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