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魚翅 中日反對保護瀕危鯊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為魚翅 中日反對保護瀕危鯊

2010年03月29日
摘錄自2010年3月25日世界新聞網中國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保護海洋生物資源人士經過連串挫敗後,23日終於獲得監管野生動植物跨國商業買賣的聯合國組織,同意將1種溫帶區鯊魚──大西洋鯖鯊(Porbeagle shark,又名鼠鯊)列入貿易保育管理項目。但在日本與中國領軍反對下,拒絕將其他因為亞洲魚翅需求瀕危的鯊魚,如紅肉Y髻鮫(Scalloped hammerhead shark)與污斑白眼鮫(Oceanic whitetip shark)等列入保護,引起環保人士撻伐。

法新社報導,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名「華盛頓公約」),在多哈集會表決,以3分之2多數同意將大西洋鯖鯊列入CITES附錄二貿易暨科學保護項目。直到目前,大西洋鯖鯊的漁獲和商業買賣並沒有受到任何國際規範。但大西洋鯖鯊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東北水域的數量,已遽減到僅及歷史水平的10%,在地球其他水域也逐漸減少。人們捕捉大西洋鯖鯊,主要是為牠的肉而非鰭。此一海洋生物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區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物種。

據報導,全球每年被捕的上億隻鯊魚中,約有7300萬隻是用於魚翅業,據聯合國統計,至少50%的魚翅是透過香港進行交易。

台灣蘋果日報報導,保育人士批評這些亞洲國家將貿易與政治擺在第一位,完全忽視鯊魚生態。漁民獵捕鯊魚只為了魚翅,割下鯊魚鰭後,就把鯊魚丟回大海,但鯊魚會因失去游泳能力窒息而死,或遭其他鯊魚攻擊死亡。上周,大西洋黑鮪(Atlantic bluefin tuna)遭否決列入禁止全球交易項目的CITES附錄一,另有31種珍貴的珊瑚也遭到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