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崩山處 整個山移動 遠超邊坡範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三崩山處 整個山移動 遠超邊坡範圍

2010年04月26日
摘錄自2010年4月26日中廣新聞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道三號發生走山,事故路段,興建了高度約40公尺的邊坡,其中,約一半的高度施作有地錨,地錨總數為240根,每一根深度約25公尺,與岩盤相接,拉力可達60噸,國道三號七堵收費站的施工方式一模一樣。工程規劃人員指出,現場走山的狀況,已經遠遠超過邊坡養護範圍,兩者是否有關,恐怕仍有待進一步的判定。

地質專家現場評論認為,邊坡養護可能出了問題,不排除「地錨」鬆動惹禍?

對此,負責興建北二高的國工局調閱了當年的規劃興建資料顯示:基金汐止段長度11公里,民國79年完成規劃,81年規劃設計,83年開工,89年分南下北上兩階段通車,8月份全線開放,換言之,使用還不到十年。

北起連接基隆港的港西聯外道路,南與汐止系統交會,沿途要避開基隆的新山水庫,民間的墓地等等,再加上路線與基隆地區的山勢交錯,穿越順向坡幾乎不可避免。工程經費新台幣90億元。由前身是交通部中華顧問工程司的世曦工程顧問擔任規劃、設計、監造,中華工程施工。

國工局表示:發生事故的路段,以每層10公尺的高度,從路面往上修築邊坡,一共四層,第一及第二層有施作地錨,每層分成五排,每排24根,兩層合計有240根地錨,深度約25公尺,與岩盤相接。每根地錨的施加60噸的拉力,穩固邊坡,邊坡的截水溝也依照規定設置。類似的設計也出現在北二高的七堵收費站,採用相同標準設計施工。也是常見的工法。

高公局總工程司連錫卿表示:路面邊坡都依照規定養護,平日採目測,大雨或地震後會爬上坡頂,檢查截水溝是否通暢,水泥結構是否有變形,或破裂。到目前為止,養護資料都沒有顯示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