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錨鏽蝕?還是回填土石?——探究北二高土石滑落之因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岩錨鏽蝕?還是回填土石?——探究北二高土石滑落之因

2010年04月29日
作者:賴張亮(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從目前的報導看來,大多將北二高走山原因歸為「順向坡」的天然災害,或「岩錨鏽蝕」造成的崩塌。如此簡單草率的歸納方式,著實讓我對台灣的「未來環境以及安全」感到非常擔憂。

岩錨鏽蝕的原因

若岩錨這麼容易鏽蝕,造成土石崩塌,那麼以台灣的潮濕氣候及多山地形,豈不是所有山區的道路都有問題?而不僅僅是高速公路了。正如馬總統所說:「走在山間道路上還真的毛毛地。」

至於岩錨施作的方式,地錨一般施工後會施預力,直到達成設計值後再行灌漿,以保護鋼腱鏽蝕及強化作用。但當預力遞減,土壓大於地錨設計,就會破壞造成走山。所以,岩錨之所以鏽蝕,有可能是混凝土沒有作好保護。

其可能原因有二:

一、基本工程上的偷工減料,也就是說根本沒灌漿作保護。
二、有灌漿等於沒灌漿。此話怎說呢?就如我原先的看法,此次崩塌位置的土石是回填的。所以土質是鬆軟的,導致鑽孔後抽離鑽孔機具,鬆散的土質無法對於置入岩錨的管璧作完整的圍束,簡言之,整個管徑並非完整的管道空間。

因鬆軟的沙土會掉落,管徑自然柔腸寸斷,灌漿就不完整。不完整就無法扮演好保護鋼腱的角色,加上處於潮濕的環境,鏽蝕的更快。等到過了相當時日,以及上方鬆動土石的重力加速度,邊坡堤支撐不了,一下子就崩塌了。

但有關第一項推論,我倒是認為施工單位沒那麼大膽。因為,這是國家的重大工程,所有設計及監管,都經過層層控管。而且有灌漿項目就有預算,有預算就有錢賺,有錢賺又可保護安全,為什麼不做呢?

所以,我認為第二項的回填土石才是造成岩錨鏽蝕的主因。

為何回填土石?土石從哪來?「V」型山溝是自然地形嗎?

這裡必須提出一些疑問:土石為何要回填?而回填的土石又從哪兒來的呢?為什麼會有「V」型的山溝產生呢?這是原有自然的地形嗎?

先說土石為什麼要回填吧!

因本路段大部分為高架設計,挖出來的土方比較少,只有開挖隧道才會有大量廢棄土要清運。而剛好在本路段北邊約1.2公里不遠處,有四條約長1~1.5公里部等之南北單向隧道,各通往港口及大武崙地區。這些隧道的開挖當然會有大量土方需要清運,概算約有50萬立方米的挖土方。但又因本路段位處偏僻,運送土方極為不便,道路通行又不順暢。另外,有可能離合法廢棄土場的運輸距離很長。因為,合法的廢棄土堆放場需具備證照,不能隨便置放。

所以,在施工中,遇到這個「V」字型的大山溝,就成了回填的好場所,若依此面積回填,大約可堆50公尺高的小山堆。簡單說來,就是偷工,一方面可免除丟廢棄土的合法證明及清運費用,又能申請原先清運費棄土的預算,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V」字型的大山溝是怎麼來的?崩塌的地形又跟未崩塌前的表面植被地界為何又是如此的一致?

記得以前因台灣的大量建設,導致砂石的需求量大幅提升,盜採砂石之說此起彼落。盜採砂石的地點,不外乎是河床,或偏僻不為人所知的山區。猶記得二十多年前唸書時,台中中港路從大肚山頂往沙鹿下坡的方向,在道路的右側就有很多類似的人工開挖面及狀態。所以,此「V」字型的凹槽山谷或許就是因此造成的。

走山究因,讓證據說話

當然,一切正如我前所述的,都要有證據。我想證據很簡單,懇請有關單位是否能調閱施工前,及更早的各階段年份的航照圖,或許就可得知一二。

另外,我想山區道路的全面檢測及邊坡強化是必要的。只是該交由哪些單位才適當呢?國內有能力檢修的工程公司永遠是那幾家,而大多數重大道路的工程施作單位也是那幾家,往往彼此互相輪替工程之承作。如今工程上出現瑕疵或弊端,若還是球員兼裁判之狀況,是否更給了這些工程單位機會,掩飾自己先前的過失,然後藉此全面檢修,再次獲利呢?

以上種種,在此立文籲請有關單位加以重視並查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