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iwidian族人的祝福下,膠筏推進黃昏的海裡,夜色緩緩降臨,吹拂臉頰的風,由陸上逐漸轉成反向的潮濕水氣,將殘存的溽暑喧囂一吹而散。當暮藹薄紗般掩下,台11線路燈一盞盞彷如長蛇般亮起,偶而的alipanay(螢火蟲)飛過,波濤晃動時,膠筏的縫隙無可避免滲入海水,但沒有預期的可怕,反而像下過雨腳踩操場草地上。船上faki和kaka正逐一檢查馬達油箱與電池電力,3人有一搭沒一搭聊著。faki說過去一點海域就可下網,是點起魚燈的時分。
還記得下午村人漸漸群集海灘,一艘艘膠筏昂首蓄勢待發,迫不及待的畫面。這日是部落舉行miladis(捕魚祭)的前夕,慣例只允許男子們參加,出發前曾仔細聆聽faki的mifetik禱詞,聽懂提及請kafid(海神)庇佑看顧這群pasawali a wawa(朝東方進發的小孩),希望每人此行都能漁獲滿載,祈請平安順利。祭祀完畢,faki拿了瓶米酒及hinaliti'(台灣芒),仔細走向每艘船進行mipolpol(拍拂)。
Ciwidian目前已看不到傳統的竹筏,過去紮筏會使用較粗的刺竹或孟宗竹,砍回後再浸泡泥塘一段時日,接著以藤皮加以綁紮,無論工序和材料都特別處理與講究,唯有如此,將來下水才能耐住鹽分。加好筏面的藤蓆與槳座,船上各種物件還得額外固定,新年度的竹筏會趕在飛魚汛前完工,南勢阿美稱飛魚為timo',南邊部落則稱kakahong,魚汛由南到北約從4月中旬開始,miladis祭典時Ciwidian達網捕高峰,漁忙則持續到7月底或8月milisin(豐年祭前的賽跑)前結束。捕抓飛魚的方法是夜裡在海上點燃火把,利用其驅光性誘集,再想辦法撒網或捕撈。至於捕獲的飛魚多賣出貼補家計,部分則燻成飛魚乾保存,以供自家食用。
如同許多祭典,Ciwidian族人在miladis這幾日,遵守不吃dateng,不能行房等禁忌。海上作業了整夜,船隻紛紛停泊上岸,所得漁獲繳交秤重,簡單計算成績後,由faki們帶領,才開始正式的pakaen to Kavid(海神祭拜)。所準備的祭品內容,大致與昨天出發前的mifetik時相同,只是規模更加隆重,但當我們仔細聆聽,這裡所唸誦的物事,已從祈求晚輩出海漁獲豐富,轉為祝禱未來一年之內,falios(颱風)別侵害部落,而穀物的收成,能像penen(五節芒)般高大美好。
研究者曾提出魚/粟、男/女這二組元素,在阿美族人思維裡,擁有對立與循環意義。按之前觀察並對照過去文獻,miladis是在小米入倉的隔天舉行。在過去看重小米的年代,或許我們可將miladis,視為全年度最大的malialac(吃魚作結)。除開這點,miladis卻也是唯一與海/海神/男子捕魚能力相關的公共祭儀,從這角度來看,miladis本身,反而接近港口部落的misacepo(原意是與出海口有關的祭祀,後稱海祭,約每年五月舉行)、奇美部落的komolis(捕魚祭,7月豐年祭前舉行)、台東部落的misariyar(海祭,約五月中舉行)。
【植物小檔案】
臺灣芒
[學名] 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 var. formosanus Hack.
[阿美名] hinaliti'
[英文名] Chinese silvergrass
[科名] Poaceae 禾本科
台灣芒hinaliti' - 隔斷
阿美族區別出penen和hinaliti´兩種植物,促成植物學者從五節芒中區分出臺灣芒。著名Alikakay神話傳說,提到勇士們在Malataw協助下,以hinaliti´擊潰作亂的巨人,後來演變成男子到了野外,取hinaliti´捆綁porong結界用以阻擋kawas侵擾,甚至更變成獵區劃分的依據。
【書的小檔案】
書名: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族民族植物
作者:黃啟瑞、董景生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價:460元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