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中) | 環境資訊中心

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中)

2010年06月29日
作者:林穆琳

編按:全球生物多樣性嚴重消失,《生物多樣性公約》因此在2002年提出了「2010 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規定各締約國應於2010年前顯著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頹勢,並於2004年第七屆大會更進一步提出七大關鍵領域及11項工作目標。我國雖非聯合國一員,仍然主動採取行動,早在2001年即啟動「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組成橫跨22個部會的推動分組,進行相關保育工作。今年2010年目標已屆,且來檢視我國保育成績如何?

【關鍵領域三】查明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目標七:查明氣候變遷和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挑戰

為防制水質污染,截至今年2月止,全台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已自2000年的7.2%,提升至23.12%,其中北市普及率更高達97.48%。此外,環保署與經濟部水利署新建140公頃人工溼地,以淨化武洛溪水質,並持續監測該區水質及物種多樣性。只是在此之際,全台卻有更多的河海岸及都會溼地、水田......正遭受開發和污染的威脅,不僅嚴重傷害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更成為我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提出「節能減碳」調適策略的一大諷刺!

【關鍵領域四】維護生物多樣性支援人類福祉所提供的物質及服務

目標八:維護生態系提供物質及服務以及支援民生的能力

此目標可說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任務,然而以此部分縱觀國內的成果,多局限於農委會林務局、特生中心及國科會的幾項指標生物與生態系研究、監測及資訊管理系統的建立等計畫,且對象僅針對少數生態系,如森林、人工溼地、農田等。顯見還停留於對國內生物多樣性概況及變動趨勢的了解、掌握階段,對於訂定出更進一步如何維護的措施、甚至若有衝突時的依據法規,目前尚無顯著成績。

農委會林務局於福山、墾丁及蓮華池設置森林動態樣區,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攝影:林郁文/Cc-By-Sa國科會正在進行「生物整合性指標{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IBI)」計畫,發展出整合「魚類生物整合性指標[FISH IBI)」,作為評定溪流生態健康狀態的重要參考。例如溪流出現琵琶鼠魚即表示水質污染。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關鍵領域五】保護傳統知識、發明與應用

目標九:維護原住民與地方社區的社會文化多樣性

臺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網站為收集並保存各族群傳統知識,原民會與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完成「臺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農委會林務局與各國家公園也委請專家編撰多本客家民族植物與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書籍。同時運用網站平台,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網站,將長期以來所蒐集田調的物種資料陸續擴建。也建立了泰雅族、賽夏族、噶瑪蘭、阿美族、排灣族、雅美族、鄒族等七族的民族田野調查資料庫,內容包含各種動植物傳統知識運用。

為更進一步維護其文化多樣性,「原住民族傳統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條例」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中。至於具體的法治權利規範,則有2007年12月發布實施的「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辦法」,未來於原住民族地區利用自然資源時,應於該鄉(鎮、市)公告閱覽及舉行公聽會,並徵得當地原住民族過半數部落會議議決同意。

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時常形成保護區內的衝突,然為尊重其傳統文化,農委會將研擬一項「臺灣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需要獵捕野生動物管理辦法(草案)」,將各族傳統文化、祭儀、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等事項加以明確化,做為各方申請案的審核基準。

基本上,國內此方向政策與國際潮流相符,較大的問題仍是法規的落實,以及更普及的民眾教育問題。多數世居平地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嚴重流失、乃至其工作及生存權的維護,都是維護文化多樣性更全面且深層的挑戰。

【關鍵領域六】確保公平分享使用基因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目標十:確保公平分享使用基因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常涉及相當大利益,各國也紛紛制定相關法規,規範他國取得本國遺傳資源與利益分享方式。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許多國家十分有興趣取得遺傳資源的對象,因此農委會正在草擬「遺傳資源法」,以規範其他國家探勘、蒐集、取得、使用我國生物多樣性,與合理分享使用我國遺傳資源所代來的惠益。唯該法最終版本還在確認中。

【關鍵領域七】確保提供足夠資源

目標十一:動員財物及技術資源,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以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策略計畫

生物多樣性的維護需有效結合公、私部門的人力、經費、資源,來共同推動。我國公部門亦多與民間團體、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例如行政院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文運會建置台灣社區通,擴大宣導社區永續發展之理念。農委會制定「生物多樣性夥伴關係計畫」,補助社區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森林保護之調查、維護及人力培訓工作。墾丁國家公園與屏東科技大學輔導社頂部落成為生態旅遊的成功案例等,都是具體的成果。

在國際合作方面,農委會於1996年至2009年共支持183個國際保育計畫。此外國內也加入全球生物多樣性科學計畫,如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辦理生物多樣性資訊網整合國際研討會暨Saecies 2000亞太地區論壇,參與第35屆太平洋海鳥會議(日本)等,建立互動與交流管道。2009年11月30日內政部也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簽署「2010-2015濕地區域策略計畫合作備忘錄」,SWS將派技術顧問協助執行台灣溼地研究、保育、復育和經營管理計畫。2009年新聞局也與哥本哈根動物園合辦「台灣蝴蝶展」,向國際宣揚我國生物多樣性。

※ 延伸閱讀: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下)、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上)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