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愈鑽愈深 環境品質靠運氣?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油井愈鑽愈深 環境品質靠運氣?

西非產油大國安哥拉 面臨法治不足的挑戰

2010年07月05日
本報2010年7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綉娟編譯,范仕穎審校

安哥拉外海油井。圖片來源:UC Berkeley新聞台。攝影:Kristin Reed看著BP(英國石油)此刻正費盡千辛萬苦,嘗試控制住墨西哥灣史上最大的漏油災情,西非產油國的民間團體則開始關切,自己的國家面對類似事件時究竟有多少把握?

與奈及利亞爭奪非洲大陸上最大石油出產國頭銜的西非國家安哥拉,每天出產將近200萬桶的原油,而不論是運作中或規畫興建的鑽油作業,有大部分是在深水區及「超深水區」中進行。

該國前任環境部長盧索(Vladimir Russo)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安哥拉對漏油事件的處理有十足的把握。他解釋,「我們有一套2008年建立的『國家緊急漏油應變計畫』,規範所有的石油開採公司都必須有自己的機制及方法來解決漏油問題。」安哥拉的法律明訂,石油開採公司必須負責對漏油事件全權處理,就像BP在墨灣發生意外一樣。

但是安哥拉的人權及治理監督團體「開放社會機構」(Open Society Institute)則有不同觀點。該機構主任以撒(Elias Issac)則認為,安哥拉缺乏特定針對環境的法律以及執法程序,一旦安哥拉海域發生重大意外,受害的不只是少部分社區,而是整個國家都將容易受到負面衝擊。

以撒指出,「我不認為安哥拉有面對這種意外事件的準備。墨灣發生的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開採資源的工業具有巨大危險的本質,尤其是石油業。」

「如果安哥拉政府能制定制訂環境專法,在法律條文中清楚規範石油公司須符合的環境標準,以及限制石油業對於當地傳統人口族群產生的影響及衝擊,將可以讓管理機制更為完善。」

他繼續說道,「我們現有的環境法律來自國家石油部,但是這樣不足以規範石油業。」

以撒也認為之前石油業對受其影響的社區,所付出的賠償不足以妥善處理因石油開發造成的問題。他在5月間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社運團體,出席了美國石油巨擘雪弗龍(Chevron)在休士頓的股東大會,以說服雪弗龍認清在該國卡賓達省(Cabinda)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卡賓達蘊藏豐富石油,是安哥拉被剛果共和國分隔開的一小塊北部領土。

以撒指出,卡賓達的海灘已經被沖上岸的石油染黑,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死亡。他並指出有好幾個湖也都被污染了。

安哥拉前環境部長盧索承認,目前並沒有資料庫公開這些漏油及產生影響的區域資料。盧索說,「漏油事件通常是以個別專案來處理及分析。但是據我所知的漏油事件而言,清理善後的活動一直在進行,污染的情況也有復原的跡象。」他補充,依法律規定,現在石油公司的開採運作皆須接受環境審查,他有信心將來可以收集到更詳細的漏油資訊。

※ 參考資料:IPS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