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02日
摘錄自2010年8月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海洋學者與生態工作者最近發現,鰭刺有毒的觀賞魚「獅子魚」,近來已成潛水玩家與海產店顧客口中讚不絕口的美食。生態工作者發現,半年前每次下水可見獅子魚成群的三、五隻,但最近潛水變成偶爾只看到零星一、兩隻。雖然沒有正式調查,但明顯可以感到獅子魚數量減少。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最早發現係去年底開始陸續有人食用獅子魚。鄭明修表示,獅子魚以前只被當作觀賞魚飼養,但可能是因為之前國際新聞報導獅子魚被廚師料理成美食,國內饕客才忽然驚覺此魚可吃,而且非常好吃。
綠島生態工作者蔡新洋表示,獅子魚並非保育類類生動物,因此捕撈、食用都不違法,但真是擔心被過度捕撈、破壞海洋生態平衡。鄭明修則說,「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他將聯合海洋學界推動把獅子魚列為《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育類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