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北紅樹林 浙江西門島以環境教育顧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全球最北紅樹林 浙江西門島以環境教育顧生態

2010年08月09日
本報2010年8月9日中國溫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有哪一間學校,可以讓學校隔壁的學童都樂意住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舉辦的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於上週五(6日)前往不久前才被列為國家特別海洋保護區、位於浙江南部的樂清市西門島,參觀西門海島寄宿小學,進入校長施達軍努力一手打造的生態學習環境。

更特別的是,此地是有擁有全世界最北的紅樹林──「秋茄」,溫州民間環保團體「綠眼睛環境文化中心」成員白洪鮑表示,為了紅樹林復育,曾發動志工南赴福建取種到此植林,在島上潮間帶可見到志工復育的努力。為了保護此地珍貴的生態環境,施達軍也費心安排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並藉此影響學童家長與村民的環境意識,讓村民願意實施垃圾分類、節水、生活污水接管、植被復育等活動,等於是以學校作為社區的環境教育基地。

小島通勤不易 辦起寄宿小學

西門海島寄宿學校目前有200多個學生,共分為6個班,當初設計成寄宿小學,就是考量到西門島上總共4個村、加上鄰近外島的學生,因為上課路途遙遠,每天花在通勤的時間太長了,所以乾脆辦起寄宿小學,讓他們住在學校裡,也可讓從事農漁的父母能專心討生活。原本這個島上還有其他的學校,但一方面各村的這些老學校設備上實在不適合再使用,一方面人數過少辦學也很辛苦,教學品質不易提升,於是就新建了這所西門海島寄宿學校,校齡還不到10年。

浙江大學畢業的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會長忻皓,談到過去學生時代參與環浙自行車環保宣導活動時,曾於此地接受校方的款待,也於此地辦理過多次學生實踐營隊,與校方有深厚的情誼。他介紹說,施達軍是名符其實的「校長兼撞鐘」,許多事情都是校長一收包辦。施達軍表示:「學校的精神就是『主動參與、豐富體驗、和諧成長』希望每一個在這裡上學的小朋友,都可以以主動參與的精神,努力去體驗,已達到和諧成長的目標。」

設計活動 以學童教育帶動村民環境意識

施達軍提到,學校的環境教育,著重「好習慣」的養成,例如老師會帶隊去做生態解說,認識全球最北方的特殊紅樹林生態,這裡的紅樹林。另外也培訓學童成為小小綠色志工,藉由教學活動到村裡去宣傳環保。「其實西門島上還是有污染的!」施達軍表示:「西門島上的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以及畜牧業污水的問題,由於島上居民大部分都是飲用村裡的井水,但這些污水直接排入地表水當中,經過滲透到地底的井水去,居民每天喝他們感覺不出有什麼異樣。」於是他就將這些井水申請化驗,並請小朋友將化驗結過告知村民,「讓村民瞭解污染是自己造成的,他們會更樂意去改變」。

自力更生 培養自耕自食

另外學校中也設計了一個生態淨化池,將學校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讓小朋友參與建池的經過,將處理過的水引進魚池,藉由觀察魚的狀況,得知水是否為有污染的水質,這就是「還大自然於本色!」此外,校園以廚餘作為種樹的肥料,在校園內廣植果樹和闢種菜園,讓學童學習自耕自食,有些菜收成之後會賣給村民,或由校方食堂按市價買回,以提高學童參與的動機。

在教育模式方面,課堂中採用小組模式分組,將5、6位小朋友分為1組,用討論的方式上課;另外還會帶學生到戶外上書法課,用水臨摹石頭上的刻痕,寫過乾掉後還可以再利用;也提倡圖書再利用的觀念,將看過的書拿來交換。此外,因為是寄宿小學,在住宿管理上採用的是「異齡同住」的概念,由2個六年級帶6個一年級一起住一個房間,為期1年,校長提到:「這樣除了可以就近照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關愛的心,現在政府還是一胎化政策,許多人都是沒有兄弟姊妹的,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增進他們的情感,所以他們互相的感情都會非常好。」

為配合擴大綠覆蓋的植樹計畫,過去政府曾樹苗給當地居民去種,後來發現這樣的成果不佳,村民一忙忘了種便形成浪費;於是校方發動學生到村裡賣樹苗,一方面培養的社會體驗以及自我表達能力;一方面村民也因為花錢買了樹苗會更為珍惜,實際種植樹苗的機會大增,可說是一兼兩得的教案設計。

學校另外正培養六年級學生做「學生導遊」,「主要接待的是六年級生,五年級開始培訓,這些培訓的學生透過多聽、自己寫稿講給老師聽的方式來練習」每當有機關團體來學校參觀、或是上級單位來督學時,都會有學生自告奮勇做導遊,讓外界對學童的生態學習成果有更深的體認。

西門島和台灣農村一樣,會遇到年輕人外移的問題,台灣現在在號召年輕人回來家鄉工作,但是在西門島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施達軍提到:「家長們都希望年輕人在外地生活,我們現在在小學裡做這些事,其實目的就是讓他們比較獨立,做正確的事情。」因此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每個孩子有書讀,讓有書讀的孩子讀好書。」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