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上出現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認為反對國光石化案即反對國內石化產業,並舉出世界主要國家皆維持一定的乙烯產能,因此,反對國光石化者即未顧慮到國家主要產業如紡織業、汽車零組件、電子資訊或「反對人士口口聲聲要推動的」綠能產業等皆需要石化原料云云。會出現類似此種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看來經濟部要負最大的責任。
經濟部在強力推銷國光石化的政策環評中,犯了非常大的偏誤,宣稱如果國光石化不蓋,台灣乙烯產量數年後將不足。此政策論述可以從幾個觀點來討論。
第一,經濟部的政策環評書對於台灣乙烯的產量需求估計,基本上是完全站在台灣未來20年仍然偏重製造業的經濟模型來推估,這樣的推估假設值得各界公開討論。
第二,目前學界根據資料,明確指出我國乙烯產量相當多比例朝向低附加價值、高汙染的中游塑膠產品進行外銷。
第三,台灣的產業結構事實上已經面臨從加工製造轉向知識經濟的服務發展來轉型,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的產業結構在2008年服務業GDP已達73%,而製造業GDP則為25%。因此,未來台灣經濟的走向已經無法以傳統的製造業經濟模型來思考,不論新興的文創、綠能、雲端科技的規畫,即使紡織業、零組件、資訊、綠能產業,是否需要這麼高額的乙烯,需要更精緻的總體規畫。
第四,經濟部過度強調國光石化在該規畫廠址非蓋不可的觀點,而忽略向社會大眾提出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任何先進國家在推動一產業政策時,即須同時提出不同的替代方案,包括沒有國光石化時產業政策的調整、面臨五輕關廠後三輕之擴廠,已能充分提供各項製造或新興產業充足的乙烯需求,同時考量國際減碳公約的壓力。而外界質疑中油將同時關閉高雄總廠而新建彰化廠區,不但可能瓦解南部上中下游石化產業而增加失業,並將添增國土的汙染。
第五,上述替代評估在於考量外部的環境、健康、食品安全、地層下陷、溼地滅絕、農漁業生存等風險與未知的風險,達到多贏的局面。支持國光石化建廠者,可能會害慘台灣的石化產業,已經有數位重量級學者提出未來該廠可能會因地球暖化泡在海中的風險;總不能一味短視的支持建廠,而把眼睛閉起來,說沒看到當地居民每4年必須抬高房子一次、高鐵沿線支柱下層的問題、水資源分配的不正義、未來食品汙染風暴、當地漁民蚵民的生計、國際級溼地的破壞,以及連對岸中國都力圖保護的中華白海豚滅絕問題。
經濟部不清不楚的政策環評論述,不但缺乏前瞻性與國家引導性,而似乎喜好援用過去的瘦鵝理論,經濟成長優先、環境、健康嚴重汙染擺一邊。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2005年當彰化鋼聯戴奧辛汙染高出歐盟375倍時,當時工業局長力阻環保署的勒令停工令,其理由為將阻礙2008年國家重點經濟成長計畫。問題是,我們還需要這樣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思維嗎?
第六,論者提及國光石化廠原地不蓋,未來台灣乙烯將仰台塑的鼻息云云,也忽隱忽現的出現在經濟部的國光石化政策環評書。此種觀點實誤導大眾,好像將台灣比擬成因政商勾結而可以嚴重市場獨佔、沒有公平交易規範、沒有經濟治理、任其上下腐敗操弄的若干第三世界國家。
最後,面對這麼大的產業爭議,政府是否應依法舉辦公聽會、聽證會,讓社會釐清正反爭議點。近日發展,政府似乎將矇著頭硬以「有條件的環評」強勢進行開發決策,問題是,將這麼大的政策爭議最後交給已高度不受信賴的環評大會,恐有疑問。從近日公視對石化業的探討,政府高層何不真正傾聽當地民眾恐懼與憂疑的聲音,而這是否與馬總統國慶尊重民眾生存與健康權之談話背離?當我們要求中國大陸應釋放民主人士之際,我們自己在政策決策上卻仍然威權,豈能號稱民主燈塔?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