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農村垃圾場變「花園」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桐廬:農村垃圾場變「花園」

2010年10月24日
摘錄自2010年10月22日新華網杭州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走進浙江桐廬縣橫村鎮陽山畈村,秋日的陽光下,盛開著金黃色花朵的美人蕉長勢茁壯,傘草、鳶尾草、麥冬草錯落其間。「這些植物不光是環境的『美容師』,更是處理周圍村民生活污水的『功臣』。」桐廬縣環保局局長吳金富說。

這塊命名為「處理五號池」的小花園被稱作「人工濕地」:原本的垃圾露天堆放點,現在變成了污水生態化處理「車間」,可以處理周圍20戶農戶、71名村民的生活污水。這樣的「人工濕地」陽山畈村共有11個,在桐廬縣,已經建成的有1200多個。預計到2012年,全縣183個行政村將實現全覆蓋。

污水處理的關鍵就是種著美人蕉的「人工濕地」,別看它們栽在土裏,下面其實是幾個獨立的水泥池。水泥池高約1米,由上到下逐層經過泥土、砂土、礫石和小中大3層鵝卵石。「人工濕地」所選種的植物要求是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且具觀賞性的親水植物。它們把發達的根係扎下去,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植物的葉面還能蒸發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