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回家的路不只一條 環團籲慎審蘇花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安全回家的路不只一條 環團籲慎審蘇花改

2010年10月27日
本報2010年10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意外事故應是政府檢討決心的展現,而非開發的打手。花蓮人的交通問題靠「梅姬」解決?梅姬颱風帶來強降雨,不但水淹宜花地區,也使得蘇花公路因坍方奪走數條人命以及中國旅客失蹤的事故,更意外地提早交通部「台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蘇花改)進度。頓時之間,蘇花改成了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反蘇花改成了全民公敵,甚至背負「殺人兇手」的罪名。

即使如此,環團仍站出來質疑,安全回家的路只能有一條、一種思維、一種方式嗎?26日環團召開記者會,一開始為此次蘇花公路去世的民眾默哀,並沉痛指陳,基於安全考量反對蘇花開發高速公路不是「殺人兇手」。

花蓮縣議會不滿蘇花改遲遲未動工,於25日開議時表決通過,將無限期休會杯葛;吳揆保證年底前動工,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環評加速審查,環評大會可望提前進行。交通部則表示,蘇花改環評最快11月初過關,預計趕在年底動工,將提早到2016年通車。

蘇花改剛於10月18日進行第一次環評,需補件再審,梅姬一來,環保署立刻馬上於11月1日再度召開蘇花改環評,同一日花蓮縣立委揚言發動花蓮人北上陳情,因此預計這一次會通過環評。

然而安全回家的道路只能有這個選項,並且可以如此急就章嗎?

花蓮民意代表以及中央部會都急著以蘇花改來解決問題,然而在解決問題之前,是否已經診斷出問題了呢?

蘇花改沿路地質地形難克服

吳東傑以皺巴巴的紙來代表蘇花改複雜的地質。蘇花高速公路的爭議長達十年以上,千里步道發起人周聖心即指出,花蓮當地地質地形特殊性,以及落石、砂石的問題未決,在面對強降雨等氣候條件所形成的危險因子尚未討論出解方。

而蘇花改預計打通好幾個長隧道。地質學家表示,雪山隧道的地質呈現規律褶皺,蘇花改路段則為差異性很大的不規律褶皺,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即以一張捏得皺巴巴的紙來突顯其地質複雜度。

雪山隧道在開發過程及遭遇破碎帶、大量湧水等因素,工程長達15年,通車時間比原本預估晚了8年,工程人員更死傷無數。前國工局長鄭文隆坦承:當初規畫北宜高路線時,就已經知道沿線有許多不好惹的斷層和地質,但「不挖不知道,這是地質工程的科技盲點!」那麼,蘇花改又有多少籌碼可進行?誰又能打包票2016年通車?而在蘇花改通車之前,花蓮人又如何解決交通問題?蘇花公路又何去何從?

安全回家路不只一條

地球公民協會台北辦公室專員黃斐悅即為花蓮人,他說,安全回家的路不應該只有單一選項,他強調,無論是蘇花高、蘇花替或蘇花改,都不該是快快通過修建的公路,而是要好好做。而環評仍未對爭議最大的彎道、落石及砂石車等議題討論,如何通過呢?

黃斐悅表示,幾年來花蓮青年不斷提出交通解決對策,鐵路交通原是一條安全舒適的回家路,然而從台北到花蓮的火車票少又難買,而經總統馬英九一說「買不到票找他」,便能奇蹟式地多出上千張票。

環團也表示此次風雨災後,蘇花公路至少要再花一個月才能恢復通車,但鐵路卻很快恢復通車,一天增加約8千人次的運量,證明了一票難求是可能解決的,並且應重視鐵路運輸,「這才是花東的生命線。」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舉梅姬颱風前,花蓮縣長傅崑萁還曾提出「太平洋藍色公路」的意見,表示花蓮人的交通方式不只一條,「為什麼現在卻不提了?」他說,安全回家的路與其等待不確定何時可完工的蘇花改,不如立即著手改善鐵路系統,建設太平洋藍色公路。

加強監管蘇花公路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環盟)日前也針對蘇花公路的不幸意外發表聲明,聲明中指出曾多次公開要求政府針對蘇花公路進行嚴謹的體檢,並對危險路段進行改善。此次意外事故,環盟認為這是政府對蘇花公路維護、管理不當所致,與蘇花高(或蘇花改)興建與否無關。

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僅2002年起的8年間,蘇花公路因天災中斷次數超過200次。類似此次強降雨的天災,台大教授李鴻源認為封路與否,不該由不具備氣象專長的工程人員決定,應在防災範圍進行綜效判斷。李鴻源表示,加強蘇花公路管理的同時,民眾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每年會封個幾次,這也意味可能路會斷,反覆斷路、修路的過程,可能就像中橫谷關段。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