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地質調查不足? 毛治國:已充分掌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蘇花改地質調查不足? 毛治國:已充分掌握

2010年11月05日
本報2010 年11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外界批評蘇花改(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用舊的地質資料,陷工程於不可預期的風險,交通部長毛治國4日強調,這條路(蘇花公路)30年來不斷有工程師鑽探,蒐集了許多資料,最近比對發現地質跟過去「沒有重大顯著差異」,他認為善用這些資料並無不妥,事實上交通部對地質已有充分掌握。

毛治國4日舉行記者會,針對11月1日蘇花改環評初審過關後各界諸多質疑提出說明,包括地質、蘇花改興建必要性、以及在等待蘇花改完工的六年當中,如何提升鐵路運輸品質、給花蓮人一條真正安全的路等等。

陳文山:地質鑽探不足

日前環評審查時,荒野保育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代台大地質系主任陳文山發言,指出蘇花改的地質鑽探只有15孔,鑽探長度只1148公尺,占蘇花改隧道總長23.8公里的4.8%,如此低的地質資料無法了解複雜的變質岩區地質狀況。

毛治國:已經鑽探了30年

毛治國回應,從六十年代推動十大建設,民國67年就有北迴鐵路(單線),到92年北迴鐵路才有雙線以及電氣化。加上從85年起規劃蘇花高,到民國97年止,30多年來,工程人員在蘇花路廊的地質鑽探調查累積達838孔,而跟蘇花改有關的有275孔,總鑽探深度達3萬公尺。

而且蘇花改路線與鐵路、公路、以及之前的蘇花高位置相近,就地質變化的時間尺度而言,過去蒐集的這些資料已足以判斷蘇花改的地質。

不過毛治國也坦承,「這畢竟是一條隧道公路」,高達70%的路是隧道,未來正式施作時會有一定的難度與挑戰,但交通部對此還是深具信心。實際施作時將再做小範圍的鑽孔,以了解更小尺度範圍的地質資料。

毛治國話說的很有把握,但立委田秋堇質疑,過去雪山隧道就是因為對地質調查不足,比預訂時間將近多了一倍才完工,且造成許多人員殤亡。毛治國強調,相對於雪隧,對於蘇花路廊地質的掌握,「差得非常遠的」。

官員與學者對於「未發生的工程」有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認台灣地質年輕、花蓮地震又多,山區地質變化大。蘇花改路段,從蘇澳到大清水通過13個斷層,其中蘇澳到東澳之間的山區是「中央山脈西翼地質區」的「脊樑山脈帶」。東澳山區以南到大清水之間是「中央山脈東翼區」。

公路總局的資料顯示,受板塊縫合帶由南往北的大地應力擠壓或剪切影響,使蘇澳地區的板岩、蘇澳以南到和中間的片岩,經常易沿頁理產生滑移錯動,形成許多局部的斷層或破碎帶。頁理也受擠壓作用滑動牽引,形成局部性褶縐現象。

田秋堇在環評會中引用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的意見指出,雪隧是「較規則」的褶縐地形岩層,蘇花改卻是「不規則」的。因此毛治國指蘇花路廊的地質掌握比雪隧好,是否意味施工比雪隧容易,有待日後檢驗。

蘇花改會不會再變身為蘇花高?

花蓮縣長傅崐萁在蘇花改環評過程中不斷暗示「還我蘇花高」,因此從蘇花高變身而來的蘇花改,未來會不會再變回蘇花高,眾所矚目。毛治國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那是另一個議題」。

他強調,過去的蘇花高是一個零和遊戲,不是絕對要、就是絕對反對,而蘇花改是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為了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交通部:鐵路運能將提升

另外,外界質疑在等待蘇花改完工的6年當中,蘇花公路還是花蓮唯一的聯外公路,如何保障民眾用路安全?毛治國表示,鐵路會繼續改善,包括購買新車、提升運能,鼓勵觀光多利用鐵路。

公路總局主秘陳茂南表示,目前已著手進行蘇花公路運能調整,經分析,蘇花公路上的重車約占一半,轉彎時易超出線外而肇事,其中中鋼的重車又占了7成,主要是從和仁到花蓮港。經與中鋼協調,現中鋼同意500部車的運量改由鐵路運輸,只剩200輛繼續行駛蘇花公路,減低了重車的通行。至於其他民間業者則還沒協調。

至於農產運輸就無法用鐵路取代,陳茂南分析,因為火車有班次限制、農產的新鮮無法等待,還是必須倚靠蘇花公路。也就是說,在等待蘇花改通車的6年當中,還有許多貨車不得不使用蘇花公路。

11月1日環評審查時就有環評委員質疑,公路總局只簡單提出鐵路運能提升、但如何提升、重車運輸如何減低蘇花公路的使用量都未詳細交代,然而環評初審卻過關了。環保署近日將舉行環評大會(環評初審結論要環評大會確認才算過關),交通部應交代清楚,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吳敦義的年底前動工 鐵定跳票

行政院長吳敦義之前一再保證:蘇花改年底前動工。毛治國則說,環評大會通過後還有一些行政程序,包括報行政院核定、準備招標文件、公告招標40天、決標,希望盡量縮短看能不能年底前招標公告。

之前環保團體一再提醒不要對花蓮人信口開河,免得跳票,對花蓮人不公平,結果吳敦義的年底前動工成了第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