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草原」新政策將令蒙古鐵蹄馬滅絕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保護草原」新政策將令蒙古鐵蹄馬滅絕

2010年11月25日
作者:周維(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助理編輯)

內蒙古的一項保護草原的新政策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讓蒙古鐵蹄馬這種象徵古老文化的稀有品種走向滅絕。周維採訪了兩位試圖拯救他們的當地牧民。

2010年11月12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兩位牧民上書當地政府,請求保護當地蒙古鐵蹄馬和馬文化。因為在當地政府的一項新政策下,蒙古鐵蹄馬將很快滅絕。

事情起源於今年3月,為了「保護草原」,克什克騰旗政府要求牧民對馬和山羊全年禁牧,此後各地基層政府紛紛發文規定時限,要求牧民處理自家馬匹,保護草原植被。

聽到這個消息,牧馬人出身的寶音達來和阿拉騰緊急借貸,趕赴白岔溝搶購鐵蹄馬。在他們眼裏,鐵蹄馬不僅與破壞草原無關,而且承載著克什克騰草原驕傲的文化和歷史,是最不能缺少的家畜,是他們的朋友。

今年8月,筆者到克什克騰旗探望寶音達來和阿拉騰保護的鐵蹄馬。白音敖包山下的草原上,秋草微黃,樹叢掩映。遠遠的一小隊馬群繞過交錯的網圍欄卷塵而來,跟在隊尾的寶音達來騎在馬上,一手掂著套馬杆,顯出平日少有的威風氣質。臨近嘎查(村)來「串門兒」的牧民閆軍說,草原上奔騰的馬群,以前在他們這裏是常見的,近些年連這十多匹馬的馬群都少見了。為了這十多匹馬,寶音達來和阿拉騰付出了血本,其中7匹是他們趕在白岔溝草原政策實施前,用6萬元高利貸緊急從買來的。

克什克騰旗草原位於內蒙古赤峰西北部,與錫林郭勒盟接壤,是一片雨水豐美、地形多樣的風水寶地,它臨近北京和藍旗上都,擁有深厚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白岔鐵蹄馬就是這燦爛文化的代表之一。許多文獻和傳說表明,鐵蹄馬是元末逃亡的克什克騰(蒙語意為輪班,為成吉思汗的警衛軍)部隊留下的戰馬。這種馬體質堅硬小巧,善於行走在碎石路上,因此得名。因為鐵蹄馬原產於克旗南部地形複雜的白岔溝地區,所以多稱「白岔鐵蹄馬」,也有稱「白岔馬」,它們是常說的蒙古馬的一種。現在,已成為漢化農區的白岔溝,還保留著種群較為純正的鐵蹄馬。

現在草原不斷退化,這不是牲畜採食造成的,而是牲畜反復踐踏造成的,是網圍欄造成的。

蒙古馬是喜歡自由奔跑的社群動物,無論是禁牧(即禁止放牧,將家畜圈養)還是留下用於勞力,都意味著這種數量稀少的鐵蹄馬面臨滅絕威脅。

中國馬業協會秘書長、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芒來教授告訴「中外對話」,真正的蒙古馬只有四個類群:烏珠穆沁白馬、烏審馬、阿巴嘎黑馬、百岔鐵蹄馬。1975年,內蒙古有馬235萬匹,現在只有50多萬匹,且每年以5-6%的速度下降。現在的50多萬匹馬中,真正的蒙古馬不到10萬匹。「鐵蹄馬是現存蒙古馬中最小的類群,只有幾十匹左右了。如果不保護,馬上就絕種了!」

50歲的芒來出自蒙古草原牧民家庭,他自小騎馬放馬,對於蒙古馬的急劇減少有切身體會。他說,隨著機械化和現代交通的普及,人們對馬的需求越來越少。另外,上世紀80年代草畜雙承包之後,各個嘎查(蒙古牧區村落的意思)按人平分牲畜,「我們嘎查當時有二千多匹馬,例如每人分三匹馬,一家有三口人,就可以分到九匹馬。但是草原上養馬是大群放養的,管理技術要非常專業。分到馬以後,有些牧民養不了,就賣掉了。馬匹數量急遽下降。」同時,草場承包到戶之後,每家每戶都建了大量網圍欄。蒙古馬是半野生的家畜,需要大面積的草場自由放牧,很多牧民家庭沒有足夠的草場養馬,只能將馬賣掉。

內蒙古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海山教授說,草原五畜(指蒙古馬、駱駝、牛、山羊、綿羊)在蒙古草原上已經有百萬年了,它們和草原是共存的整體。馬在草原五畜中是生態的靈魂,在遊牧時代,馬是帶動遊牧的,因為它喜歡喝最清澈的水,吃最清新的牧草,不會在一個地方呆很久,這就保證了整個浩特(牧民和牲畜組成的社群)能夠有規律的遷徙,保證了牧草的再生。現在草原不斷退化,這不是牲畜採食造成的,而是牲畜反復踐踏造成的,是網圍欄造成的。老牧民說過一句話:「草這個東西是吃不完的,是踩完的。」蒙古草原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正是遊牧機制使它維持了幾千年。現代生態學卻把五畜和草原對立起來,錯把遊牧當成不友好的生產方式。

在牧民心中,馬是非常崇高的動物,牠智慧,忠誠。寶音達來說,馬是蒙古文化和牧區交流的核心載體,套馬、馴馬、打馬鬃是勞動,也是牧民的交流、合作和娛樂。在一次賽馬會之後,牧民們會興致勃勃地談論一年。在蒙古詩歌和歌曲中,有很大部分是關於馬的。阿拉騰說,蒙古族牧民雖然很多沒有現代知識,但看到一匹馬就知道它是什麼品性,應該怎麼培養。「現在很多人換了摩托車,關於馬的事情,像馬鞍子、馬嚼子、韁繩這些東西,很多年輕人不會做了,我一直在教他們。」去年他和寶音達來自費舉辦了馬文化那達慕大會,成立了克什克騰旗馬文化協會。60歲的阿拉騰平靜地說:「我想把這個優良品種保護下來,給子孫後代留一些東西。」

近年來,中國馬業協會開始積極保護蒙古馬。芒來教授說,除鐵蹄馬之外的三種蒙古馬得到了「蒙古馬保種基金」的保護。中國馬業協會已開始對鐵蹄馬的物種特性進行鑒定,有望將之列入保護計畫。

牧民們在北京NGO「天下溪」和「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的幫助下,給各級當地政府寄了一封申請信,他們在信中說:「草原快速退化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草原上萬馬奔騰已經上百萬年,所以把草原退化的責任推給蒙古馬是非常不公正的。」「今天草原退化不是由於馬多了,恰恰是由於馬太少了。馬群是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臣。如果想恢復草原,不僅要保護馬群,還要實行現代遊牧制度。這是保護和恢復草原的唯一出路。」

相關文章:

重建草原?

正在消失的藏區草原

內蒙古:在黃沙統治之下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1月2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