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砲彈擊中的小島-雞籠嶼 | 環境資訊中心
島嶼航行

被砲彈擊中的小島-雞籠嶼

2010年12月29日
作者: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

今天是12月7日。

62年前的今天日本海軍艦隊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海軍基地,開啟了太平洋戰爭......。我們的澎湖再度躍上歷史舞台。

眼前這一片海域,左方是風櫃,正前方便是雞籠嶼,再遠方是朦朧的桶盤。

虎井依稀在桶盤旁。六十幾年前這兒海面上的日本軍艦必定是進出頻繁。因為日本南進的大本營就是在澎湖,目的是南向侵略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澳洲.......。

與扁平狀的四角嶼相比,雞籠嶼顯得格外高聳。我們搶灘登頂,由於風化劇烈,許多石塊已鬆動,因此上山得格外小心步步為營。

雞籠嶼南方山崖邊,我們見到了那顆傳說已久的砲彈,這顆砲彈雖已鏽蝕,但還是令人望而生畏,因為它實在是太大,長約50公分直徑有二十公分。

彈頭部分深陷在土裏,我們一邊計算砲彈此時此刻爆炸的機率,一邊小心翼翼的靠近拍照。

到底這顆砲彈是哪來的?風櫃村就在雞籠嶼邊,國軍海上實彈演習應該不至於拿人命冒險吧?在幾經考證並訪問軍方人士、武器專家,得出砲彈可能的來源如下:

西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仍在談判之際,中國朝野均不願割讓台灣,日本政府態度極為強硬表示不惜再度開戰。

於是在1895年3月,由比志島義輝大佐率領的混成支隊(海陸特種作戰部隊),從九州的佐世保軍港出發,經過九天的航行來到澎湖海域。

日本打的算盤是先強行佔領澎湖,蓋因澎湖古為台灣四達之咽喉,外衛之藩屏,先取澎湖,台灣即不保。以此強迫中國割讓台灣。

而日本也很清楚的是,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澎湖的戰略地位就已受清廷重視。

劉銘傳首先奏請在澎湖設立四座砲台。即為:外垵的西台、內垵東台、媽宮金龜頭砲台、拱北山砲台四座。前三座砲台固守媽宮港構成一三角火網,比志島再蠢也不會傻到從媽宮港長驅直入。且當時砲台裡頭的阿姆斯壯砲,是全世界最好的大砲,由英國製造,射程可達10公里。因此混成支隊選擇澎湖本島東南方的裡正角作為搶灘登陸的地點。

3月23日上午九時卅分,主力艦松島艦升上戰旗,開始砲擊目標拱北砲台,友艦嚴島、浪速、橋立艦紛紛開砲攻擊。戰艦秋津洲號則航行至井垵南方海域牽制金龜頭砲台,以掩護陸軍登陸。

清軍方面,除拱北山砲台開火反擊外,漁翁島東砲台亦開火了,目標正是井垵外的秋津洲號。當然沒有擊中,因為距離計算錯誤,這顆砲彈擊中的是風櫃西方的雞籠嶼,而且還是顆啞彈(未爆)。

故事說的太長了。所以當台北市長馬英九訪問澎湖,在參訪西台古堡時問的那個問題:原有的砲呢?砲彈呢?他所不知道的是,二次大戰結束日軍撤出台澎,砲台內的砲就失蹤了,極可能是被人拆掉當廢鐵賣了,砲彈內的火藥拿去炸魚啦。唯一的這第一百零一顆,就在我們的眼前。

所以下一次馬市長應該拿出長跑的體力,改和我們一起划獨木舟。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 本文部分轉載自張祖德著作,城邦出版《航向看不見的島嶼》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