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國際回顧:海地年初強震22萬人喪生 年底再傳霍亂疫情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0國際回顧:海地年初強震22萬人喪生 年底再傳霍亂疫情

2011年01月10日
整理報導:謝雯凱

2010年11月6日,颶風托馬斯造成港口城市戈納伊夫(Gonaives)洪水氾濫,第一起霍亂在這兒爆發。圖片來自:UNICEF。1月12日傍晚,海地發生芮氏規模7.0的地震,震央位於首都太子港以西約25公里處,深度僅有10公里,約有22萬多人不幸罹難,太子港與鄰近城鎮大半建築物被夷為平地。

海地多年來一直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政治動盪與貪污嚴重,外債沉重,而且天災頻仍。2004年的珍妮颶風曾造成3千多人死亡,2008年8月底至9月更接連來了4個颶風,造成800多人死亡,許多災民流離失所。而在2008年5月,海地因為全球糧價上漲造成老百姓買不起糧食,民眾群起暴動,促使當時內閣下台。

也由於政府效能低落,加上多個政府機構遭震垮,使得這次地震的災後救援工作紊亂無章,包括聯合國、美國、多明尼加與台灣等國緊急馳援,幫助海地度過最緊急的時期。尤其是鄰近的美國,幾乎是視為國內災害,民間與政府一齊動員,募款、賑災、並調派軍力協助。

然而禍不單行,海地南部在3月間遭受洪水肆虐,颶風托瑪斯則在11月初侵襲西部,造成20多人死亡,更加劇了10月間爆發的霍亂疫情。此次大規模疫情,迫使海地政府於10月22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1月10日首都出現首宗霍亂死亡病例,直至12月底已將近3千人死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於12月3日引述衛生官員的說法,預估往後半年間可能還有65萬人將感染霍亂,亟需大量的醫療援助。

1925年時,海地仍然擁有繁盛的森林,原始森林覆蓋了60%的土地和山區。但由於殖民國引入的商業農場,以及貧窮的居民為了燃料與墾植,數十年來已砍伐了全國98%的原始森林,造成土地荒漠化、洪水和土壤侵蝕。

早在數年之前,便有國際組織深入海地,與當地農民和團體合作,在退化的山坡上進行植林計劃,或是推廣再生能源來烹煮食物。然而接踵而至的災難,讓環保團體擔憂災民對於建材、燃料的需求孔急,不但可能對脆弱的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也將會使得居民更易遭受洪災、土石流襲擊。

海地地震也突顯出,窮國民眾面臨天災時更為脆弱。孱弱的社會經濟體系無法支持救難與重建,只能依賴聯合國與各國慈善團體的介入資助,因此地震一年後仍百廢待舉,且無力遏阻霍亂疫情。衷心期盼海地近代的苦難能就此終結,絕處逢生。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