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子尾紅樹林的古今身世探祕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挖子尾紅樹林的古今身世探祕行

2011年02月28日
本報2011年2月28日台北訊,黃紫翎報導

每年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今年二月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伊聖詩生活芳療館共同主辦了一系列有關溼地日的講座與活動。而26日更進一步邀請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帶領伊聖詩的員工們實際進入溼地,探尋八里左岸的溼地--挖子尾紅樹林與周遭村落。

 

水筆仔與其它生物之間的生存拉鋸戰

話說挖子尾紅樹林的水筆仔在早期並不是當地最大面積生長的植物群,而是混雜了許多黃槿、林投、木麻黃等各類防風、固土的樹種,相互纏繞交織在這片河海交界的土地之上。劉克襄憶及從前表示:「以前的黃槿樹有一大片,但是因為水筆仔的人工種植與復育,反而砍掉了許多黃槿樹與林投等海岸防風的樹種,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因為當這些種類繁多的樹種扎根在溼地時,它們除了防風之外,更是一起鞏固了海岸邊的土地。

此外,如此大規模的人工種植也連帶使得許多人家賴以為生的燒酒螺無法在此繁殖。」而原先的挖子尾地區因為泥灘地廣大,成了淡水河沿岸地區少見的螃蟹棲息地。但近年來也受到水筆仔面積的擴大,造成螃蟹等生物生存空間的縮減,也連帶使得覓食這些生物的鳥類減少。其中一位伊聖詩的業務部員工驚呼:「原來人工種植的紅樹林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啊?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而這樣真實的變化,讓人不禁思索起自然界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鎖效應,不得不對於人類自己所做出的決策慎重考慮。

尋覓溼地中的暴龍與雷龍(沙蟹與和尚蟹)

隨著劉克襄的腳步前行,來到了河海交界的泥灘地上。在這裡遇到了一邊啵啵啵聲不斷以及移動如幽靈般快速的螃蟹大軍。早在前往挖子尾路途中,聽聞劉克襄所說的螃蟹版的暴龍與雷龍沙灘追逐戰,不禁令人想一探究竟。原來,泥灘地上的暴龍指的是宛如幽靈般的沙蟹,行走速度之快所有螃蟹均望塵莫及,除攝取沙中有機質排出一粒粒小泥球外,也會捕食和尚蟹來吃,難怪成為了劉克襄口中的暴龍。而和尚蟹相較之下就顯得溫和嬌小許多,其圓球狀的甲殼,呈淡藍色有如和尚頭一般,常常是鳥類與其它蟹類獵補的對象,劉克襄戲稱為「雷龍」。

聚落中的把酒話家常

挖子尾是台北縣八里鄉最靠近淡水河口的漁村聚落。「挖」的意思是台語「靠近」的意思,「挖子尾」意指靠近尾巴。「挖子尾」這三個字傳神的表達了聚落位於淡水和尾端的地理位置。在探訪這個小村落的過程中,劉克襄以植物介紹帶領學員進入村落的歷史當中。聚落入口處的黃槿,它除了是一種防風功能不錯的樹種之外,其花可油炸食用,其葉子是俗稱的「粿仔葉」另也可當成衛生紙使用。而村子中常見的月桃、竹子、火炭母草、海芙蓉等等坐落在新舊建築的週遭,訴說著歷史。

走著走著,突然聞到一陣陣燒酒螺香味,原來是居民在屋外一角,聚會吃著酒與螺,享受著陽光明媚的早春時光。當他們看到這群外來訪客時,馬上熱絡地張羅著酒水邀請學員們一同共飲,並聊天述說著村落中近幾年的變化。藉由村中長者的口中,學員們才瞭解到,原來早年此處是仰賴漁業而生,但這十幾年來,工廠的污廢水污染了河川,加上紅樹林的過度繁殖,造成當地泥灘地減少、水質污染,而連帶使居民的生計受到影響。

尾聲

挖子尾紅樹林在淡水河左岸,因位處八里,故有八里左岸之稱。在河濱的公園裡,學員們悠閒地散步、曬太陽、吃著有機健康的輕食,學員陳先生表示:「這樣的生態探勘非常得有趣,看到了之前旅行時不會特別去注意的螃蟹與可食用的植物。」「更特別的是,可以在台北地區接觸到如此願意分享生活經驗與熱情的居民,真的是很難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策畫此次系列活動,是希望在溼地文學作家的帶領下,從不同角度詮釋溼地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結合人文、自然等方面的體驗,讓大家感同深受地愛護我們的環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也說明,這次的溼地探查,泥灘地裡數以萬隻的螃蟹,讓大家近距離的體會到溼地的豐富,這些河口溼地並非不毛之地,而是許多生命賴以維生的場域,所以對於任何溼地的開發更要特別慎重。

結束了二月份的溼地日系列活動,三月份將配合322世界水資源日,伊聖詩<愛地球講堂>將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談「水啊水啊台灣水」,談論氣候暖化下水資源的挑戰與機會;而陽明山與台南七股生態工作假期的參與,也是大家保護溼地的方式之一。歡迎讀者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