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原住民部落,不只是糧食,更是文化。但是歷史變遷、文化影響,小米種植在部落漸漸式微,甚至遺失小米種原...
一場機遇下,一批離開台灣30年的小米,度過海洋回到台灣,學者期待,這批原種小米,不只是傳統農作物,更要種出部落生態。
一聲槍響,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部落的黑米祭,正式展開。部落的黑色品種小米,是台灣特有的小米品種,部落也以保有、種植黑米為榮。台大郭華仁教授指出,在南島語系的住民中,只有台灣原住民擁有小米文化。
祭典中,部落婦女在黑米收割後,用杵搗的方式,把黑米製成食品。收成的黑米,也成為部落的贈禮。
初春時刻,台東金峰鄉歷坵部落,種下有機耕作的小米,部落在面臨八八風災後,思考復耕小米,重新尋找部落價值。但是部落小米種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種源的消失,原本擁有許多小米品種,隨著時代變遷,不只品種消失,就連留下來的品種,也是高度混種。
根據調查,台灣的小米品種,在極盛時期,合計約有百餘種,至今可能剩不到10多種,很多還是部落間相互引種。
為了尋找台灣原種小米,台大教授郭華仁和博士研究生巴清雄,在檢索國際學術研究中,發現30年前,曾經有美國研究者,到台灣東埔、阿禮、霧鹿、漁人等10多個部落,進行小米採集研究,並將小米品種,帶回存放在美國種子庫。
台大郭華仁教授透過溝通,取回當時在10多個部落,採集到的90多個小米品種,計劃歸還小米原生的部落。郭華仁教授以一位農學家的角度,說明原種小米回部落種植的重要性。
簡單的小米回家記者會,標示著一個歷史時刻,失落30年的小米回家了!代表接受小米的部落長老,說出心中的感激。
將小米送回部落,成為研究生巴清雄的工作,他不僅要聯絡安排種植的人選,更重要的是,這批離開冷藏庫,進入生長機制的小米,必須即時種到土裡,才能順利成長。趕時間是一項挑戰。而更大的挑戰是環境變遷,30年前的部落種植環境,很多地方已經人事已非。
送回的原生小米中,有10多種取自阿禮部落,但是八八水災重創部落,部落居民下山居住在組合屋,根本無法回山種植,只能將小米轉交霧台部落,幫忙種植。
身為魯凱子民的巴清雄,訴說小米在部落的價值,不只是傳統農作,更是一種救荒食物。能在災難時,種在崩塌處,收成作為應急食物。
這批原種小米中,最遠是蘭嶼的漁人部落,郭華仁和巴清雄認為,蘭嶼農作文化相當特殊,一起將小米送回。
蘭嶼也有種植小米,一月是小米播種季節,居民陸續種下小米。但是長期以來,居民認為小米製作食物困難,於是多數改種芋田,減少種植小米。
為了讓蘭嶼,重新種植原生小米,郭華仁教授將小米送交牧師,請他細心照顧這批珍貴種子。希望今年先大量繁殖,明年再分享更多部落居民種植。
小米回鄉了!一批來自美國的古老種子,不只帶著過去的土地記憶,更包含著對未來的無盡期許。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