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暖化 台灣更應重視水資源管理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球氣候暖化 台灣更應重視水資源管理問題

2011年03月17日
本報2011年3月17日台北訊,陳靜怡,夏道緣報導

汪中和老師為聽眾講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地球環境改變,讓在場聽眾獲得一場地球環境教育的知識饗宴。「地球因為溫度上升正在激烈的調整,這是因為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環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台灣60多年來,降雨量的南北差異日漸擴大,形成北溼南乾的態勢,導致中南部地下水超抽日趨嚴重。他形容濁水溪沖積扇就像「台灣土地的肝」,雖不會引發海水倒灌,卻造成地層下陷、逢豪大雨必淹水,面對海平面上升,「中南部是台灣最需要關心的地方」。

對於台灣未來面臨水資源的挑戰,汪研究員提出,2050年人類將被迫遷徙,逐水而居。他提出永續發展三原則,即「保育先於開發」、「節流優於開源」及「管理重於使用」。他將台灣的生態環境比喻為「已受傷的身體」,必須先療傷止痛,國家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條件之下,要利用台灣水資源的重要匯聚及儲藏區──「台灣的綠色寶庫」中央山脈,加強集水區的保育工作,進而持續加強進行河川及地下水污染的預防及整治工作,最後再利用豐水期的水量,以人工的方式加速補注回到地層下陷以及地勢較低的地區,提高地下水存量,變成台灣的「地下水庫」。

關於「節流優於開源」原則,對於台灣水資源使用過度問題,也顯示水價偏低,無疑是以殺雞取卵的方式犧牲了生態環境。未來應秉持公義原則,合理反應水價,並加降低漏水,目前全台自來水漏水比例高達25%,實有改善之必要。

他認為過去並未針對農業用水做良好的規劃,因此我國每年農業用水超過121億噸,若能像以色列採用電腦控制的灌溉方式,一年即可節省一成12億噸的水量,超過兩個曾文水庫的滿庫水量,節省下來的水量非常驚人。工業用水方面,台灣的工業用水循環比例只有70%,若能節省5%,也是相當於一個曾文水庫的水量。

汪中和強調整合並提昇水資源管理機關的事權,提出「管理重於使用」第三個原則,相較於現下政府推廣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汪老師建議政府應發揮更大的智慧去管理,如建立全國水資源的連通網路,使缺水的地區能夠很快的支援、獲得水源。另外,政府應加強水資源基本資料之觀測、蒐集與分析,以期水資源有效控制、分配及永續利用;同時面對氣候變遷,防災工程設計已不適用重現期距的概念,也應儘速研發新的防災準則。他建議,在氣候變遷的條件下,災害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要趨福避禍,「住在海邊的居民,要趕快搬家」。

汪中和引述聯合國資料,預測2050年,人類會因氣候暖化而面臨替代能源、糧食短缺、公共衛生以及水資源等四大問題。汪中和認為,「台灣是被上天祝福的地方」,落在台灣的雨水全年有800至900億噸,不過隨著地表溫度越來越高,全島自北至南的降雨日數不斷降低,但是降雨強度卻日漸升高,對水資源的調配管理、防洪抗旱的工作,難度越來越高,這將是台灣未來要邁向永續發展的最大挑戰。

在場聽眾認真聽講汪中和老師所講解的主題內容,並不時點頭應和、抄寫筆記,八成以上聽眾表示「聽完老師的講解,已覺悟到危機真的來臨了」。汪中和是在昨(16)日在一場「愛地球講堂」中提出上述呼籲。他比喻,暖化的地球如同「跑完馬拉松的人」,心臟跳得非常快,新陳代謝加速,造成聖嬰現象反應激烈,因此在全球各地出現異常氣候,像蘇俄、澳州等,以澳洲為例,2010年澳洲每天高溫超過四十度,熱到鐵軌變形,但在2011年初卻出現大洪水的反差現象。他提醒大家,「種種證據都顯示地球氣候的極端性開始出現,未來人類要如何維持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愛地球講堂」系列講座,是由伊聖詩芳療生活館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主辦,每月以環境節日為主題,提供從資訊到實踐的完整落實,建立環保的生態度與習慣。策畫單位、也是今年地球日發起團體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活動中呼籲,邀請民眾響應2011地球日,與國際同步,上網承諾綠行動,珍惜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