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槍的盡頭──公民科學家20年 見證沒有魚的台灣珊瑚礁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魚槍的盡頭──公民科學家20年 見證沒有魚的台灣珊瑚礁

2017年04月17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來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參加國際「珊瑚礁50」 計畫指導委員會註1已近一星期,與來自美、澳、英、加等國家的珊瑚礁研究科學家、保育組織、專業經理人以及三大基金會的執行長同聚一堂,連續三天密集的腦力激盪,討論著如何展開一個全球的救援行動,在面對氣候變遷影響下,保住2億人每天生活依賴的珊瑚礁生態系。

然而,正興奮著有機會參與國際珊瑚礁救援行動,卻從台灣傳來漁獵團體針對最近漁業署預公告的「魚槍採捕水產動物禁漁區管制措施」,在社群平台全力反撲。幾位學者在環境資訊中心整理了國外自由潛水原住民永續漁獵管理的案例,進而以有效管理魚槍可永續海洋資源的論證,挑展草擬魚槍管制的漁業署與保育團體,而類似「海洋鎖國」的聳動標題也在網路不斷轉載與熱烈議論。

然而,在不同利益團體沸沸揚揚爭論之後,我們是否可以離開鍵盤,關掉螢幕,泡一杯香醇的咖啡或是好茶,沈澱一下心情,看看窗外翠綠的山巒或是寧靜無聲的珊瑚礁,捫心自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台灣珊瑚(岩)礁還有多少魚?還有多少魚可以讓我們狩獵?」

筆者試著在學術網路上挖掘發表過的科學文章,但是,很不幸的,除了邵廣昭老師針對北部核電廠30年魚類數據整理發表於《自然科學資料庫》(Scientific Data)國際期刊之外註2,過去40年,台灣的珊瑚礁並沒有相關的魚類族群或生物量科學資料被發表過。

相反的,民間的公民科學家在過去20年從事的「珊瑚礁總體檢」註3的指標性魚類調查,卻很清楚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台灣的珊瑚礁幾乎沒有這些代表健康生態系的指標性魚種,這些魚包括龍王鯛、隆頭鸚哥、鸚哥魚、老鼠斑、龍占、薯鰻、石鱸以及蝶魚。而這些魚都是台灣礁岩區魚槍狩獵最熱門的魚種,而由被查獲違法獵捕資料顯示,潛水持魚槍的行為大部份在夜間進行,而被獵殺的都是睡覺中的魚(如下圖)。

無標題

「全球珊瑚礁監測網 」註42014年發表東亞與東南亞分區報告,整理了台灣區2010到2013年珊瑚礁總體檢魚類資料顯示,除了蝶魚在每100平方公尺之內有超過1隻的密度之外,其他的魚種都是介於0到1之間,甚至在很多的區域,龍王鯛、隆頭鸚哥、鸚哥魚以及老鼠斑都是長年掛零!其中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台東海岸,缺乏指標性魚種的比率卻是最為嚴重(如文末附表)。

這樣沒有魚的狀態,一直到2016年珊瑚礁體檢報告總結的警訊,還是一樣──「指標性魚種少」。 從1997年筆者發起台灣區珊瑚礁總體開始,就與多位珊瑚礁學者不斷呼籲台灣海裡無魚的窘境!20年後的今天,漁業署、海巡署和國家公園終於動起來,從流刺網、拖網、釣魚規範、保麗龍船管理、外國籍漁船越界捕魚重罰,到這次的魚槍管制,這一連串的立(修)法行動以及後續引發的討論,在在送出一個訊息,就是全台灣應正視沿近海海洋資源的衰竭,而一個新的保育行動與思維也正在啟動。

從人的角度出發,支持潛水器與魚槍漁獵的朋友進一步辯證,魚槍狩獵並不是造成台灣珊瑚礁沒有魚的主因,其他如無法管制的釣魚與流刺網等漁法或許才是元兇。但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並沒有科學研究的數據去支持這樣的說法。況且,不可否認的,全台使用魚槍狩獵的漁獲不管是自用或是出售,都是無法管制(unregulated)的漁法。

此外,網路平台上反對禁用魚槍的論點亦引用國外魚槍管制辦法,或引用以自然和諧相處的祖先智慧進行自我永續管理的狩獵,但是這些立意雖好的管制必須建立在:(一)海中尚有足夠多樣性與穩定族群的魚類可供狩獵,(二)民眾有充分的海洋保育意願與守法意識等前提之下,才能實現。

但是,這些理想到了台灣,幾乎沒有可能成功的機會。回頭看看台灣的沿近海岩礁海岸,不管是魚槍狩獵或是其他抓魚方式,幾乎無法管制。以墾丁國家公園內釣魚管制為例,就算以科學方法規劃的釣魚區,民眾都不願意遵守,哪能期待台灣沿近海能夠恢復足夠的資源量,同時提供狩獵、釣魚、流刺網等等全面獵殺海洋生物的漁法使用呢?而累積20年的珊瑚礁總體檢公民科學資料也清楚告訴我們,以目前我們使用海洋的方式,這樣的理想國度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從魚的角度出發,絕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其實都是「野生動物」,而不是養來吃的「食物」。對於陸地的野生動物像是大象、獅、虎、熊貓等,人類社會已經演化到不再狩獵,反而投入相當多的能量進行保育。相反的,對於海中的生物不管魚槍、釣魚、或是其他網具的使用,我們卻都停留在狩獵的年代。就算是為了提供生活所需蛋白質而捕撈海洋生物,不要忘了這些海洋野生物是全體人類的「公共財」,而使用公共財就必須有所付出與回饋,才能維護與管制公共財。但是,這樣的思維,在處於海洋法治概念尚在持續進化中的台灣社會,仍需要時間去討論、成熟與實踐。

從人或魚的角度看潛水器與魚槍漁獵管制,爭議仍會持續,或許這不是最完美能讓所有利益關係人都滿意的法律,但是從結果論來看,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魚槍的團體,都請一起正視公民科學家20年來所傳遞出的訊息:「一個沒有魚的台灣珊瑚礁」,這也應是學界與各公民團體間最大的共識。

筆者誠心希望所有使用與關心海洋的我們,不管你是新住民或是原住民,都能停止無建設性、無意義的謾罵與抱怨(如劃設範圍為12浬、3浬、還是1浬的爭議),對參與公部門修法的學者、保育團體給予更多支持,並利用這次機會真正面對台灣珊瑚礁過漁的窘境,以科學方法為基礎(science-based),朝向解決問題為導向(solution-based),開啟公民與政府主管單位良性與理性的對話,讓我們海洋法治概念一起進化,找回一個真正有魚的台灣海洋。

註1 :「50珊瑚礁計畫」(50 reef project):在彭博慈善(Bloomberg Philanthropies)、蒂芬妮基金(Tiffany & Co Foundation)與保羅艾倫家族基金會(Paul G. Allen Family Foundation)三大國際基金會贊助下,由澳洲昆士蘭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Ove Hoegh-Guldberg教授主持,邀請全球12位珊瑚礁科學家形成專家諮詢委員,同時結合了及由熱愛潛水攝影的澳洲專業經理人所創立的Ocean Agency非政府組織作為媒體、紀錄片與相關科技研發,預計在2018年選出全球50處的珊瑚礁招募經費進行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下,未來保育的重點。詳請請見:https://50reefs.org

註2:Lin et al. (2015) ong-term monitoring dataset of fish assemblages impinged at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northern Taiwan, Scientific Data. doi:  10.1038/sdata.2015.71

註3:珊瑚礁總體檢(ReefCheck)於1996成立於美國加州的非政府組織,推動公民科學家於全球超過95國家地區珊瑚礁進行監測工作。台灣於1997由台灣珊瑚礁學會在台灣發起,於2009年起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接手持續訓練潛水義工在台灣超過7個珊瑚礁海域進行監測,並定期將調查結果發布

註4:「全球珊瑚礁監測網 」(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GCRMN):是由全世界三大洋珊瑚礁生態學者已不支薪的方式所組成的監測網絡,為國際珊瑚礁倡議(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Initiative,ICRI)主要的科學監測網路。台灣目前是全球珊瑚礁監測網東亞與東南亞國家節點之一,其他包括日本、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泰國、柬埔寨等。

附表:2010~2013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指標性魚種的密度(隻/100平方公尺)

地區

指標魚種

密度(隻/100平方公尺)    

年度

 

2010

2011

2012

2013

東北角、北部

蝶魚

2.25

4.45

2.86

4.52

石鱸

0.07

0.03

0.23

0.25

龍占

0.13

0.07

0.04

0.48

老鼠斑

0.03

0.07

0.04

0.13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0.57

0.32

0.2

0.02

薯鰻

0.10

0.12

0.14

0.04

台東

蝶魚

1

1.38

0.19

1.63

石鱸

0

0

0

0

龍占

0

0.19

0.06

2.88

老鼠斑

0

0

0

0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0

0

0

0.63

薯鰻

0

0

0

0

小琉球

蝶魚

2.25

6.13

1.54

7.13

石鱸

0.04

0.08

0.04

0

龍占

0.63

0.04

0

0

老鼠斑

0

0

0

0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0.29

2.29

0

5.63

薯鰻

0.08

0.04

0.04

0

澎湖

蝶魚

3.63

4.75

1.17

4.5

石鱸

0

0

0.17

0

龍占

0

0.88

0

2.63

老鼠斑

0

0

0

0.13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1

0.13

2.17

0

薯鰻

0.13

0

0.08

0.25

綠島

蝶魚

4.38

4

1.33

1.65

石鱸

0.08

0

0

0.05

龍占

0.42

0.08

0.79

0

老鼠斑

0

0

0

0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0.67

0.46

0.17

0.15

薯鰻

0.08

0.04

0.13

0

蘭嶼

蝶魚

3.08

2.83

2.63

0.67

石鱸

0

0

0.17

0.13

龍占

1.96

0.50

0.13

0.08

老鼠斑

0

0

0

0

龍王鯛

0

0

0

0

隆頭鸚哥

0

0

0

0

鸚哥魚

0.5

0.63

0.17

0

薯鰻

0.08

0.13

0

0

資料來源:Chen CA (2014) Reef status in the East Asia-Taiwan Chapter. 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