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不來了? 台管處擬對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黑面琵鷺不來了? 台管處擬對策

2011年04月15日
本報2011年4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甫於9日結束的「2011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針對今年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數量減少做出幾項決議,主辦單位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台管處)預定養殖面積約10多公頃的傳統魚塭,解決黑面琵鷺覓食問題,並發展黑面琵鷺無線電追蹤計畫,了解黑面琵鷺的行蹤。

黑面琵鷺覓食一景。(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網站)

黑面琵鷺為全球瀕危物種之一,曾文溪口因擁有全球總數一半以上的黑面琵鷺在此度冬,列名國際級重要濕地,根據台管處調查資料,本區及四草濕地出現鳥種將近200種,其中保育類鳥類包括黑面琵鷺等高達21種。然而,日前有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2011年農曆春節過年前後黑面琵鷺數量明顯降低,希望有關當局能夠積極找出真正減少的原因。

2009年12月成立的台管處即以保育黑面琵鷺為核心工作。2010年10月起,台管處與台南市野鳥學會及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共同進行台南地區黑面琵鷺數量普查,每兩週1次;依據3月27日最新資料顯示,黑面琵鷺普查數量為732隻次(如包含高雄茄萣地區10隻次,共742隻次)。

有鑑於此,台管處與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特生中心)於4月7-9日舉辦「2011黑面琵鷺與沿海濕地保育國際研討會」,邀請全球關心黑面琵鷺保育的國家及地區,包括韓國、日本、香港、澳門、越南及國內各愛護黑面琵鷺保育團體,齊聚探討今年度冬數量減少之可能原因,並研商黑面琵鷺各項保育措施與未來國際保育合作方向。

台管處推測今年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數量減少可能原因包括:去年底至今年初台南地區氣溫較往年更低,東北季風偏強,黑面琵鷺選擇較易避冬的魚塭塭堤避風,使得調查更為困難;再加上黑面琵鷺擴散區域幅地廣闊,原有調查人員不足,無法全面調查到全部擴散的區域;此外,漁民因經濟需求改變魚塭經營型態,導致黑面琵鷺覓食棲地大量減少等。

台灣西南沿海養殖環境因高經濟魚種養殖技術發展成熟,紛紛將魚塭環境改變為高經濟產值的養殖方式,如此一來原先對黑面琵鷺覓食有利的魚塭消了, 使得黑面琵鷺食源短缺。

對此,各國學者提出環境補貼的概念,建議農政單位於每年秋冬季節能以休魚補貼的方式,減少深水養殖魚塭面積;並對於飼養雜魚塭給黑面琵鷺覓食的漁民加以補貼,確保黑面琵鷺及候鳥覓食的環境得以保存。

台管處擬與台南大學合作,利用該校七股校區西邊,進行「傳統養殖漁業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及確保黑面琵鷺食源之生態養殖計畫」,預定實驗養殖面積約10多公頃,作為今年秋冬黑面琵鷺度冬期間提供覓食環境,期逐步緩解黑面琵鷺覓食危機。

其次,對於黑面琵鷺向外擴散的情形,台管處將於2012年辦理黑面琵鷺無線電追蹤計畫,以期發現更多黑面琵鷺停棲位置,俾能更確實掌握黑面琵鷺度冬族群數量。

同時針對新形成而族群穩定的黑面琵鷺新棲地,包括七股鹽田重要棲息地、急水溪口等,台管處也將清查該地點以及3-6公里內適合黑面琵鷺停棲的魚塭位置與大小,建立監測資料庫,並對該區域水源及水路系統通盤檢視,評估營造黑面琵鷺覓食環境的可行性。

此次國際研討會呼應聯合國所推動的「國際遷移性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以國際合作方式進行黑面琵鷺等跨國性遷移物種的保護,總計發表24篇保育專題報告,超過250人參加。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呂登元表示,藉由辦理本次國際研討會活動,凸顯台灣對濕地生態及國際遷移性物種保育的重視,並藉此與國際濕地保育學術研究進行接軌及交流,進而籌策建構黑面琵鷺等指標性物種,國際調查研究合作之平台,以作為沿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及棲地經營管理方向的參考。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