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轉彎 白海豚保護區有望? 林務局:近日提案送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光轉彎 白海豚保護區有望? 林務局:近日提案送審

2011年05月03日
本報2011年5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海豚媽媽和海豚寶寶。圖片來自: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隨著國光石化撤案,4月25水利署也宣布大度攔河堰「不排除不興建」,對數量不到100頭的白海豚可說是好消息。

但白海豚的未來,仍操之於政府後續的積極保育作為。白海豚的家園會不會劃設為保護區,也就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林務局近日將提案送交「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審議,再依委員評估做成決定。

保護白海豚的第一步:公告重要棲息環境

事實上,白海豚的存續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海洋生態、漁業資源以及國家重要溼地等事務,主管包括林務局、漁業署與營建署等,部門間的合作與整合,將備受關注。

然而,長期研究彰化潮間帶溼地的生態學者、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認為,第一步應由林務局保育組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劃設「重要棲息環境」,有法源基礎下,才能保障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對此,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近日將依據委託台灣大學教授周蓮香研究團隊之成果建議,送「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審議,若公告為「重要棲息環境」,未來在該區域內的開發行為都須經過環境衝擊評估後才能進行。

林務局也將積極進行白海豚的環境教育,今年將出版中華白海豚宣導光碟。管立豪說,民眾的教育最重要,其次,則為漁民的教育。林務局曾幾次到漁會,宣導以永續漁業維護魚源的做法。

劃設國家重要溼地  保障白海豚食源

白海豚主要的食物是石首魚,分布於河口。海岸及河口濕地的保育,除了有助於傳統養殖漁業,連帶地確保白海豚的食物來源。管立豪說,劃設重要棲息環境仍無法解決白海豚食源的問題;而攔河堰也衝擊淡水補注。這些問題需跨部會合作。而劃設國家重要溼地更重要,因為溼地孕育小魚苗、微生物,帶動豐富的生態系,溼地的消失對白海豚的影響更重大。

曾親自造訪彰化沿海溼地的馬英九總統,一再重申將此溼地認定為國家級溼地的決心。上週五(4月29日)營建署邀請彰化環保聯盟,針對彰化海岸濕地公告為國家重要溼地簡報。蔡嘉陽事後表示,仍有支持開發溼地的人以擔心漁業權為由反對,甚至說當地沒有濕地。營建署卻不表態,並表示尊重當地居民的意見。

「其實溼地劃設是維持當地傳統養殖業者在地使用,沒有漁業權的問題。」蔡嘉陽表示,營建署要聽的是溼地使用者的意見,而非破壞溼地、與溼地使用利益衝突者之意見,否則違背聯合國《拉姆薩溼地公約》的精神。

漁業署:不排除禁用刺網魚法

蔡嘉陽不諱言表示,要不要公告為國家重要溼地,營建署應該要秉持專業,跟漁民溝通,離海3公里之近岸漁業,原已禁用底拖漁網,和溼地劃設並不牴觸。蔡嘉陽擔心,如此一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成為溼地。

對於白海豚另一項致命的傷害,來自於流刺網漁具漁法,漁業署漁政組長王正芳表示,此雖非違法,但漁業署積極收購漁船減少海上作業以利於漁業資源的增加,並且限建新船,去年針對刺網船即收購了109艘。

王正芳表示,將配合林務局棲地劃設,不排除在區域內禁用刺網船以及禁漁等作法。王正芳說,漁業署也將積極輔導漁民轉型為娛樂漁業,漁船是帶著民眾去觀海賞魚,從事海上休閒活動,豐富漁業的面貌。

反映水價 六輕應謹慎用水

攔河堰的興建將改變河口生態系,造成淡水補注的阻礙。即使大肚攔河堰可能不興建,但集集攔河堰主要使用者六輕用水量應再降低,唯一的方法就是反映水價。蔡嘉陽說,政府不該補助六輕水價1度3.5元,應反映水價。當六輕的用水量降低,淡水才能再回給農業、民生使用,甚至回到海洋,改善河口生態系,白海豚有間接受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說,白海豚是台灣生態系一個重要性指標物種,非僅只於海洋生態。白海豚需要河口淡水補注維生,而淡水源頭來自高山森林,此外,白海豚的食源,須依靠海岸及濕地。

一隻健康的白海豚仰賴健康的森林、溼地、河口以及海洋生態系,反之,我們也應從白海豚的死亡、消失,檢討台灣的生態系發生了什麼事。

註釋: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

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必要時,主管機關應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占有人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實施農、林、漁、牧之開發利用、探採礦、採取土石或設置有關附屬設施、修建鐵路、公路或其他道路、開發建築、設置公園、墳墓、遊憩用地、運動用地或森林遊樂區、處理廢棄物或其他開發利用等行為,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經層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始得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為之。

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

第一項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變更時,亦同。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