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極考察團:南極企鵝殘留戴奧辛超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南極考察團:南極企鵝殘留戴奧辛超標

2011年05月20日
本報2011年5月2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南極企鵝。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台灣南極考察團19日發表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成果,其中有南極企鵝組織殘留戴奧辛比本土家禽超標好幾倍。南極海膽的萃取物成份具有極佳的抗發炎活性,陽遂足則帶有抗癌成分。

海洋汙染全球化,連被視為人間淨土的南極也難倖免,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副教授王琳麒說,他驗出的南極企鵝組織殘留戴奧辛,比本土家禽超標好幾倍。王琳麒在高雄市發表1項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成果,作以上表示。

台灣南極考察團2008年起,分批派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正修科大及國立中山大學學者,與中國大陸極地考察隊合作,搭乘中國大陸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抵達南極採樣,執行「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有機污染物特徵」及「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計畫。

王琳麒負責「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有機污染物特徵」研究,於2008年間採樣南極企鵝、海豹屍體,並於98年12月至99年1月採樣當地土壤、地衣、企鵝糞土、企鵝羽毛,分別分析戴奧辛、多氯聯苯、多溴聯苯等汙染物。

王琳麒發現帶回樣品驗出的戴奧辛等汙染物超標甚多,他指出,超標最多的南極阿德雷企鵝組織驗出殘留戴奧辛68.7皮克(pg),而坊間本土雞鴨等家禽肉品殘留戴奧辛頂多1皮克;阿德雷企鵝殘留多氯聯苯更高達437皮克、多溴聯苯也有2.19皮克。

王琳麒說,過去大家都以為南極是塊人間淨地,但從取樣分析發現,儘管在南極大陸較無人工直接汙染源,但全球所造成的各種汙染仍會經由洋流或氣流循環等途徑帶到南極,且受南極磁場效應及冰原地形影響,汙染物到此就大多會被鎖住,不易排出,再經由食物鏈累積在企鵝體內。

他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南北極融冰現象日趨嚴重,不僅會造成地球海平面上升,南北極長年冰封的汙染物質也極可能隨之釋出,回流至各國,汙染海洋生態。

另外,海生館助理研究人員林嘉瑋此行也在「南極生物標本蒐集」研究中,一共發現有魚類9種,軟體動物12種,環節動物5種,棘皮動物12種,甲殼動物7種,腔腸動物2種,藻類2種,超過500隻生物標本。他研究發現,南極海膽的萃取物成份具有極佳的抗發炎活性,陽遂足則帶有抗癌成分。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溫志宏所進行的是「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將採集的生物標本進行後端分析。溫志宏指出,過去他曾研究出綠島珊瑚萃取物具有顯著抑制神經發炎及鎮痛作用,林嘉瑋此次發現,將為南極海洋生物與生技間的合作,帶來無限可能。

溫志宏說,極地生物因為所處的極端環境,會有一些特殊的代謝途徑,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他研究這些特殊化合物是否具有抗炎活性以及抗癌效果,結果在一種海膽的萃取物中發現具有極佳抗發炎活性,在另一種陽遂足則發現帶有抗癌成分。

溫志宏說,從神農嘗百草以來,人類從陸地上的動植物尋找可以治病的藥物,現代醫學則是從實驗中找出具有療效的成份再用合成的方式製成藥物,過去三千年來人類都是從陸地上的物種尋找治病藥物,但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疾病無藥可醫,或許可以把方向指向大海裡眾多未知的物種。未來他將繼續分析所帶回的海洋生物成分結構,希望能對人類疾病治療有進一步的貢獻。

海生館研究人員何宣慶及中山大學海洋學程博士生張祐嘉11月將赴南極,從事極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

海生館館長王維賢說,南極因環境艱辛,因此在各項資源上各國都會互相協助,「南極有點世界大同的味道」,礙於國內設備不足,台灣學者赴南極雖都與中國大陸合作,但台灣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仍屬台灣所有。

林嘉瑋也秀出與中國大陸極地考察隊合作時拿到的「南極護照」,上面蓋滿各國研究站戳章,也有各國研究人員簽名,成為他引以為傲的紀念品。

林嘉瑋強調,赴南極考察的遴選資格除得吃苦耐勞外,對危險自覺性也高,好能熟悉野外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