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糧食,影響國際市場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進口糧食,影響國際市場

2011年05月25日
摘錄自2011年5月24日美國之音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經濟的發展讓中國百姓的飲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肉、蛋、奶製品需求量不斷上升。為順應這個變化,中國不得不大量進口糧食,確保牲畜的飼料供給。評論認為,這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糧食供給的緊張程度。

隨著收入的增加,中國城鎮居民對米、面等主食的消費量近年來有所下降,肉、禽、蛋和奶製品的需求量顯著上升。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各地家禽飼養場、養豬廠和養牛廠增多,飼料需求量激增。

中國現有農業生産顯然無法滿足飼料需求量的增長。《華盛頓郵報》22號説,中國去年從美國進口大豆價值200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兩倍。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駐中國辦事處代理主任張小平預測,美國對華大豆出口今年將超過2500公噸,連續第四年創下記錄。

張小平説,除了大豆以外,中國還需要大量進口玉米,部分用於生物燃料的生産。美國穀物協會(US Grains Council)主席溫杜什卡(Terry Vinduska)透露,中國對美國玉米的需求量穩步上升。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預計,中國今年還可能進口大量的小麥,進口量佔總需求量的5%到10%,已經居高不下的糧食價格會進一步上揚。官方統計,中國糧食價格今年上漲了7%,迫使政府緊急動用糧食儲備,同時限制大米、小麥等主要商品的投機和囤積行為。

中國從國際市場大量採購糧食,讓已經相當吃緊的國際糧食供給更加緊張。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之前表示,世界糧食等關鍵商品的儲備已經達到或接近歷史最低水準,主要産糧國一旦糧食大幅度減産,或遭遇惡劣天氣,就可能發生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