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3日
資料提供:農委會防檢局
生物名稱 | 銀合歡 | ![]() |
入侵時期 | 17世紀 | |
國外分布 | 中美洲 | |
國內分布 | 台灣南部 | |
危害嚴重性 | 本種植物具植物相剋作用使其競爭能力甚強,且其每年產生大量種子並於土壤中長期保存,一旦入侵,該處很難再恢復成原有植相。 | |
防治方法 | 除了人工砍除,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
生物名稱 | 豬草 | ![]() |
入侵時期 | 20~30年前 | |
國外分布 | 北美洲 | |
國內分布 | 台灣北部荒地、濱海地區及金門地區 | |
危害嚴重性 | 開花期間單株可釋出數以億計之微小花粉。每立方公尺空氣中20粒花粉即足以引起人體之過敏反應。 | |
防治方法 | 除了人工砍除,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
生物名稱 | 香澤蘭 | ![]() |
入侵時期 | ||
國外分布 | 美洲 | |
國內分布 | 台灣南部地區,低海拔坡地及近山區林地,目前以美濃、旗山、六龜、桃源及茂林一帶最為嚴重 | |
危害嚴重性 | 為一侵略性強之雜草 | |
防治方法 | 除了人工拔除,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
生物名稱 | 布袋蓮 | ![]() |
入侵時期 | 日據時代因其觀賞價值引進 | |
國外分布 | 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盆地,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之主要有害植物,廣被於南緯 45°到北緯 45°間之沼澤,河流,排灌水渠,水庫等水域。 | |
國內分布 | 國內各大河流流域,灌溉、排水渠、水庫、池塘,與澎湖部分水域。 | |
危害嚴重性 | 1.造成灌溉渠、排水渠、水道、水庫及發電廠進水口與水閘門之阻塞。 2.降低水道休閒利用價值。 3.排除其他野生動物及改變生態環境。 4.造成水質缺氧。 5.增加 3.5 倍之水域蒸散作用,造成水資源之額外耗損。 6.損壞養殖設施。 7.提供病媒昆蟲等繁殖棲所。 |
|
防治方法 | 已知全世界防治布袋蓮方法有化學防治、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及人力清除等方法。台灣引進之昆蟲天敵有2種 (Neochetina eichhorniae及 N. bruchi)。 |
生物名稱 | 小花蔓澤蘭 | ![]() |
入侵時期 | 尚未有定論,但根據中央研究院和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的紀錄,最早是75年在屏東縣採集到的。 | |
國外分布 |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菊科植物,1950年以後被引入南亞及東南亞做為地被植物栽植;近幾十年來已由該些引種地區向外擴散,在南亞、東南亞、大陸廣東、大洋洲島嶼及澳洲北部等地區造成高度危害 | |
國內分布 | 除了在台北縣市、基隆市、新竹縣市、宜蘭縣及離島地區之外,其他17個縣市之林地及農地上皆有族群發生,以中南部最為嚴重,全台發生的面積超過4萬公頃。 | |
危害嚴重性 | 普遍發生於1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之林地、坡地、荒廢地、休閒地、果園及道路兩旁,危害的作物包括龍眼、荔枝、檬果、椰子、柑橘、鳳梨、梅、香蕉、甘蔗、檸檬、酪梨、番石榴、蓮霧、釋迦、李、茶、竹、檳榔及苗圃等。小花蔓澤蘭成長後即攀爬覆蓋果樹冠層頂部,與作物競爭光照、水分、養分,阻礙植株正常生長。若放任其生長、開花、結種子,小花蔓澤蘭的族群則會逐年擴散。 | |
防治方法 | 1.防除小花蔓澤蘭的最佳時機,是每年8~10月結實前這段期間,每年8月開始第一次除蔓,每隔一個月切蔓一次,連續切蔓三次,最晚應在10月上旬完成第三次人工除蔓,就可以達到90﹪以上的抑制效果。 2.在沒有栽植作物的地區,以化學藥劑效果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