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開發 山坡地崩塌/山林變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過度開發 山坡地崩塌/山林變貌

2011年07月31日
摘錄自2011年7月31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莫拉克風災即將屆滿兩週年,這場重大天災,除了造成數以百計民眾傷亡之外,也暴露出台灣山坡地脆弱的一面。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利用福衛二號衛星照片,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後完成的全台崩塌地面積判釋,從高屏溪流域的荖濃溪、旗山溪、隘寮溪,曾文水庫及南化水庫集水區,崩塌總面積為47,166公頃,比起七二水災之後的台灣,增加3,556公頃,約5,0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台南市社大環境學程經理人晁瑞光指出,土地濫墾、公路開發、造林林種的錯誤選擇、沒有節制的開放觀光等,都是造成台灣山坡地脆弱的因素。

山坡地崩塌如何復育?以每年吸引近百萬人次觀光旅客的阿里山為例,土石脆弱的阿里山不斷承載大量旅客和奔馳的遊覽車,養護及災害復建工程不斷在進行。台18線每年編列養護經費約4,000萬元,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編列復建經費更達10億5,000萬元。

在阿里山區極目四顧,我們知道大地病了,但是人們沒有讓它休養生息,還是急切地進行修復開發。大地無言,裸露崩坍的山壁只能無聲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