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花大錢救漁業 魚源更枯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綠色和平:花大錢救漁業 魚源更枯竭

2011年08月10日
本報2011年8月10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照片提供:綠色和平漁業署自2002年迄今遠洋漁業相關決算項目近110億元,將近75%用以增加遠洋漁業產能,而不到3%的經費用於漁業資源管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指出,這項由該組織經數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漁業署對馬英九總統日前宣示的永續漁業承諾,並未認真落實。

高于棻昨(9日)在綠色和平的記者會中表示,中西太平洋鮪魚資源幾近枯竭,漁業署自2002年起,仍然補貼遠洋業者燃油40億元、減船與收購漁船38億元,另以4億元「開發」有限的遠洋漁業資源,等於變相鼓勵業者繼續掏空海洋資源。漁業署所為將造成漁源枯竭,子孫沒魚可吃。

高于棻批評漁業署近十年來的作為,是「變相鼓勵業者繼續過度捕撈」。他呼籲漁業署應對政策思維進行檢討,並應基於預警原則,於年底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中,積極討論並支持保育措施,才能落實漁業永續經營。」

綠色和平調查顯示,在中西太平洋這個供應全球60%鮪魚的漁場,四種鮪類資源已有三種被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紅皮書中,皆屬於過度捕撈物種,若持續開發將導致絕種危機。高于棻說,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約新台幣400億元,90%來自於鮪魚業,而在中西太平洋擁有船隊數量最多(30%)。身為世界第六大遠洋漁業強權,台灣政府若不將目光放遠,全力發展永續漁業,不只經濟損失難以估計,更會淪為全球海洋資源枯竭的罪魁禍首。

高于棻表示,為了邁向永續漁業,綠色和平主張基於預警原則,政府應於部分公海設立海洋保育區,漁業署應採取作為,減少中西太平洋鮪魚撈捕量至少50%,並禁止圍網船使用人工集魚器,「大魚小魚一概通吃」。

※ 附錄一:台灣遠洋漁業現狀(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整理)

  • 中西太平洋提供全球60%鮪魚,而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擁有最多漁船,共有1954艘船註冊在這個區域運作,佔該區30%。
  • 根據漁業署統計,台灣遠洋漁業支持了約5498戶漁民家庭的生活和提供17396個就業機會。如果遠洋船隊繼續將海洋掏空,沿海及遠洋的漁民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 2005年,由於台灣嚴重忽視國際上的管理措施,更因權宜船相關洗魚問題,受到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制裁減少70%大目鮪配額(從14,900噸減至4,600噸),並減少在大西洋作業船數(98艘減至15艘)。此舉嚴重影響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也傷害合法漁民的權益。
  • 2009年台灣與韓國於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中反對袋狀公海保育方案,2010年中西太平洋年會中,台灣曾反對由庫克群島所提出的袋狀公海管理方案,最後因庫克群島指出以撤銷漁業活動許可作為可能採取的決策,漁業署態度始轉為支持。

※ 附錄二:漁業署2002年至2010年遠洋漁業決算使用概況(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整理)

  • 綠色和平將漁業署自2002年至2010年,遠洋漁業直接相關決算共十一項科目(約110億元)分為「增加遠洋漁業產能」、「未能明確有助資源管理」以及「可能助於資源管理」三個範疇。
  • 「增加遠洋漁業產能」佔74.39%,包括燃油補貼(40.46億)、減船與漁船收購(38億)、獎勵遠洋漁業作業計畫(4.11億)、遠洋漁業開發(4億)、休漁補貼(9,747萬)、獎勵國人上船工作(2,441萬)等。不只將遠洋漁業應負擔的成本,轉嫁到全民身上,更加速掏空海洋資源。
  • 「未能明確有助資源管理」佔23.19%,包括觀察員制度、遠洋漁業巡邏、遠洋漁業管理等。多為事務協調與合作規劃等業務,未能明確有助資源管理,對台灣遠洋漁業涉入非法作業情形仍難以有效控管。
  • 「可能助於資源管理」佔2.42%,內容包括蒐集遠洋漁獲統計資料、依國際漁業管理組織科學研究要求,進行遠洋漁業主要魚種及混獲物種之資源研究、邀請學者出席相關科學及其他國家雙邊科研合作會議。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