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的憂鬱 觀賞魚被捉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珊瑚礁的憂鬱 觀賞魚被捉光

2011年08月21日
摘錄自2011年8月19日聯合報台北 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人工繁殖觀賞魚,動力不僅來自「市場」,也來自不得不「自救」的生態復育壓力。農委會表示,台灣沿海珊瑚礁生態系豐富,但因水族業者大量捕捉;野生珊瑚魚抓光後,觀賞魚公司大多外移到東南亞。

台灣的觀賞魚復育研究部分源自一名公務員的「焦急」。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源興是資深潛水客,十年前某次潛水時,驚覺以「珊瑚礁生態系」著稱的東海岸海底竟然「主角不見了!」珊瑚礁生態系獨剩珊瑚與海葵,卻不見小丑魚與藍倒吊等魚群穿梭。

捕捉觀賞魚對生態戕害還不只「抓走主角」。知情人士透露,小丑魚與藍倒吊等魚穿梭海底珊瑚間,與有毒性的海葵「共生」當保護傘,使「活捉小丑魚」難上加難;水族業者多以氰酸鉀「毒昏」附近海域的魚,潛水伕再一一撿拾高價觀賞魚,至於其他被「毒昏」的魚兒有些不敵毒性「一覺不醒」,幾乎每抓一條小丑魚就有其他4、5條魚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