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民間國是論壇 六縣市承諾低碳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第三屆民間國是論壇 六縣市承諾低碳未來

2011年10月01日
本報2011年10月1日台南訊,莫聞報導

由台南市社區大學等民間團體舉辦的第三屆「民間國是論壇」,今(1)日以「低碳城市的未來」、「低碳產業結構與再生能源發展」為主題,在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登場,邀集南台灣及新北市等六個縣市首長與會,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表示,大會將匯集民間與官方的觀點,學習共同面對問題的方法,成為日後低碳城市的政策、法令改革,以及公民行動的依據。

會議上午邀集了台南、屏東及新北市等6個縣市首長舉辦「低碳城市的未來」高峰論壇,承諾將低碳作為施政核心價值,並分享具體做法。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提醒,「如果政府的運作方式不改變」,不同部會與局處欠缺對話,這是最根本的問題。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則回應,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急待調整,從減量、減速與簡單生活來做到「需求管理」。近年投入公民非暴力抗爭運動的台大土木系教授蔡丁貴則認為,公民的力量一定要站起來,「政府才會去改變,所有的問題才能解決。」

前副總統呂秀蓮也親臨會場,她提醒與會者,根據聯合國報告,甲烷溫室氣體的危害性比二氧化碳還嚴重,卻受到漠視。她主張除了「低碳城市」之外,還要建構「無肉城市」,以大幅降低畜牧業造成的甲烷排放。

台南市:不只要做文化首都  也要做低碳城市

台南市長賴清德介紹,台南市不只要做文化上的首都,也是擁有全國最多鑽石級綠建築的城市,未來絕對有潛力成為真正的低碳城市,替下一代留下美好的環境。以太陽能來說,台南市每年有高達2180億小時的日照,是全國最好,最有條件以在地生產的產品,打造太陽光電城。祭祀禮儀減碳方面,最特別的是「以米代金、以工代金」的紙錢淘汰計畫,宣導民眾將買紙錢的費用省下來買米、買書資助弱勢。

賴清德說,市府已規劃「永續低碳城市高度卓越計畫」等100多項推動計畫,預計在2014年時,每年總減碳量達220萬噸以上。

屏東縣:八八水災  化災難為轉機

曹啟鴻指出,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縣沿海地區,卻也「帶給我們反省」,讓人們再度思索,如何跳脫原本養殖業耗用地下水與地層下陷的產業循環,最受矚目的即是「養水種電」計畫,成功說服農民放棄養殖,改設太陽光電系統,賣電給台電維生,雖然今年初遇到台電躉購電價縮水、政策轉彎而受挫,但仍會做好準備,待時機成熟隨時可以再起;並且將持續和太陽光電與觀光業結合,包括大鵬灣低碳旅遊計畫,未來將全部使用乾淨能源。

屏東縣屏東養殖業發達,抽水車的耗能占用電大宗,因此曹啟鴻找廠商研發節能水車,只要160W功率,就能達到原本的溶氧效能;如果再進一步搭配薄膜太陽能板,1 KW電力就可以供電5-6部水車。

畜產方面,則發展綠能養豬,用沼氣來發電,不僅可有效減少養豬廢水的沼氣,還可達到節電的雙重效果,目前試驗成果表明,以2000頭規模的養豬場來說, 8成的電已可用沼氣發電。他自爆曾以「不惜斷水斷電」,成功說服台糖潮州一座3萬頭規模的養豬場,採用沼氣發電。

不過,曹啟鴻也希望中央政府能解除相關法令限制,讓不適合務農的農地,可以架設發電設備。

嘉義市:從教育打造低碳生活

嘉義市副市長李錫津分享,未來要打造健康低碳的小而美城市,市府目前規劃從各種途徑的教育著手,首重「化整為零」,從生活各層面鉅細靡遺的實踐,例如推無水日、無電日,讓孩子體會資源的可貴。

嘉義縣:從田園城市做起

嘉義縣長張花冠則推崇屏東的「養水種電」計畫,嘉義縣也要實施,但提醒台電的綠電採購政策一定要穩固,否則嚴重打擊農民與廠商參與意願。

張花冠說,讓民眾如傳統般維持10-20公里的生活圈範圍,這是最自然最環保的,因此嘉縣推動「田園城市」計畫,能在農村中找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她也透露,正著手在觀光區推動乾淨能源,例如十年以上烏賊車不准上阿里山,部分遊憩區禁止汽油車進入,希望到2014年,人均碳足跡能從2009年的3.36噸降為3.2噸。

新北市:建構低碳城市  長途賽跑有成

新北市府秘書長陳伸賢分享,「低碳城市是個長途賽跑」,歷任市長推動「水岸城市」、「乾淨城市」、再到現今的「乾淨城市」,以產生累積的效果。

此外,新北市的創設免費的「低碳診所」,為有意願節能減碳的機構提供免費服務,目前完成230處社辦大樓、350家商店的諮詢服務,相當於每投資一塊錢,可節省7.8元能源費用。

其他低碳城市特色點包括「八里資源循環結構區」、「板橋綠色交通樞紐區」、「新莊未來生活概念區」、「生態環境資源樂活區」。他表示,「最重要的是,把低碳當作是政施政核心價值」。

雲林縣:打造低碳農業縣

雲林縣府秘書長許義豐介紹,縣府將推動鄉村型大眾運輸系統,利用電動車、「低碳智慧卡」、食物里程控制、低碳畜產養殖系統,要將雲林打造為低碳農業大縣。

專家:政府職能要改變、能資源價格要調高、需求要管理、公民力量要崛起

針對各縣市承諾的低碳城市願景,主辦單位邀請數位專家提供意見。李鴻源表示,氣候變遷有「因應」與「調適」兩個層面,台灣因為經歷多次天災,重視減災和避災,但因應面嚴重受到漠視。

李鴻源提醒,目前台灣的政府職能不足,要提高有兩個層面:跨部會與跨專業。

因應氣候變遷,「大家講得都對,但都很難做到」,為什麼,李鴻源認為,缺乏真正的溝通。他以荷蘭舉例,該國政府與民間經歷兩年、共4000個小時談氣候變遷,才談出全國對此議題的共識與做法。

反觀台灣,高鐵地層下陷問題談了多年解決不了,這是因為問題橫跨五六個部會,政府內部欠缺溝通的介面,缺乏對話。又以綠能為例,電動摩托車、太陽能電板、LED燈,台灣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卻沒有人在用;因為,大學裡沒有這樣的學程、高考也沒這樣的職系,這是欠缺跨領域合作所致。

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提醒,「生活態度轉變」的急迫性,未必亞於「政府運作方式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又是「需求管理」,包括例行減量、減速(如重視步行權)、簡單生活等綠色生活。此外,還要關注網路生活,善用網路時代的便利性;以及公共生活,要讓每個人都關心公共事務。

曾任環保署副署長的台大土木系教授蔡丁貴,目前正積極從事公民權益的非暴力抗爭。他主張,公民的力量一定要崛起,政府才會去改變,解決事情「要靠人民自己,不要看總統、副總統等政務官,他們基本上非常被動。」他以國光石化、永揚垃圾掩埋場等開發案為例,就是人民起而抗爭,才讓不當的開發案叫停。

本次民間國是論壇將10月1、2日,於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一連舉行兩日,百餘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公民團體代表、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將持續以「低碳城市的創發與策略架構」、「低碳社會與幸福生活」、「產業政策的能源思考」、「國土規劃與區域發展」、「能源政策的網絡治理與策略」以及「低碳城市的網絡治理與策略」等主題,持續深度討論。

論壇開放各界踴躍參加,詳細議程可參見官方部落格 
http://3rdcitizenconferenc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