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三)

2012年01月12日
作者:黃美秀(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非法狩獵黑熊在許多國家並沒有減少的趨勢,也成為令人最憂心的問題,這多少是受到與中國的活絡非法貿易的因素驅使。另在其他少數國家,當地居民也會主動非法狩獵,並利用熊類製品。在臺灣,黑熊經常因誤中為了獵捕草食類動物(如山豬、山羊、山羌等)而設置的陷阱而被抓。若再加上可利用的自然棲息環境有限,臺灣黑熊的族群將難以有顯著的增長。

此外,為了抽取活熊膽汁的熊類養殖場(Bear farming)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數量似乎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這似乎與源自中國的市場需求有關。活熊的非法貿易也算是活躍,數以百計的熊因非法貿易或被人當寵物飼養而遭查緝,最後被沒入並送到收容中心圈養。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境內(如越南、柬埔寨、印度等),這樣的收容單位多是由非政府組織所設置。熊因為許多沒有被人善待的個體得以在收容單位被適當的照顧,但收容單位卻因暴增的動物而在經費上日趨捉襟見肘,因此也引發了有關什麼是最好的處置方式的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將部分個體釋回野外環境可能是照顧牠們的最佳方案。

圈養環境提供許多生理及行為觀察的機會,臺灣在親子行為上和繁殖上便有較深入的研究。(黃美秀攝)

最近在寮國便有這樣「遛熊(walk-release)計畫」的嘗試,研究者得以近距離觀察並紀錄熊的行為、攝取的食物和棲地使用等資料,但小熊卻在無線電追蹤儀器出問題而失聯的3週中,遇到帶小熊的母熊而被殺害,導致野放行動最後失敗。

 

雖然資料顯示若涵括野化(rehabilitation)訓練和野放計畫所需費用,每隻熊個體所需的平均成本明顯少於圈養下照養1隻熊一生(超過30年)所需,顯示野放圈養的幼熊是經濟上及管理上可行性極佳的方法。就受威脅物種如亞洲黑熊和馬來熊而言,在提升個體動物的福祉,以及減少每1隻剛被援救的熊對於公立或民間的收容中心所產生的長期財務政負擔之餘,再引入(reintroduction)還具有可以補充或恢復野外的族群之作用。若是復育目標設定了,在評估什麼是「最佳的操作方式(best practices)」時,IUCN人熊關係小組的主席(John Beecham)表示,技術面則需全面顧及以下準則:(一)接受幼熊進行復育的準則、(二)照顧和野化孤幼熊的重要因子、(三)決定適合野放的熊隻的準則及(四)野放及監測野放後的熊隻。

事實上,亞洲黑熊在東南亞地區的保育現況看來並不樂觀,這無非是研討會中所提到的活熊和熊類產製品的商業貿易活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有關於族群數量估計及相對豐富度的黑熊研究,但是在許多地區所收集的自動照相機資料顯示亞洲黑熊的密度十分的低。例如,在目前利用自動相機的調查中,努力量最高的是在寮國,這雖是為了調查老虎而設計的,但是三個大型保護區內超過一萬個相機工作夜,所拍攝到的黑熊的照片竟不足10張。

後記

亞洲黑熊的研究因為野外族群密度低、動物習性隱密,再加上研究樣區通常地形複雜且交通不便,因此困難度不在話下。圈養的環境雖無上述限制,但時常礙於可觀察的樣本數不足,以及人為的操作環境,而使數據的推論性受到限制。在體認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育亦需有賴充足該物種的生態習性的相關科學資訊之餘,應該更積極籌湊充足的保育研究基金,有效地整合和運用有限的資源(人力、物力及專業),以及善用圈養及野外的研究條件,提升熊類研究的深度及廣度,以協助對這些被人類虎視眈眈的動物進行族群保育。

 

※本文與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一)

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