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09日
摘錄自2012年1月9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槲櫟屬溫帶落葉喬木,台灣是全球分佈最南界,綠色陣線協會調查發現,台灣僅剩不到20棵,且每棵都有疫病,族群狀況十分危急,若不搶救,5年內恐在台灣滅絕。
槲櫟主要分佈在中國、韓國與日本等溫帶國家,通常生長於海拔100公尺至2000公尺的向陽山坡。其果實是哺乳動物秋天的食物來源,在中國,因槲櫟種子富含澱粉,可釀酒、製成粉條、做為豆腐及醬油等,又可榨油,甚至做為家具及薪炭等之用。
台灣在1924年,曾有日本學者於新竹採集到標本,其後消失近80年沒有紀錄,直到2002年,靜宜大學生態所副教授楊國禎才在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內發現。多雨的台灣其實不適合落葉林生長,且還長在不是溫帶氣候的新竹海邊小丘陵上,引起植物學界重視。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與樹木專案的謝東佑博士,2011年11月底在軍方人員陪同下到現場調查。謝東佑指出,2002年時,槲櫟還有百餘棵,到2007年也有60餘棵,沒想到1個多月前僅剩10餘棵,且樹幹嚴重枯朽斷裂、葉緣焦枯,幾乎每一棵都有嚴重疫病,如再這樣下去,推測5年內槲櫟將在台灣消失。
楊國禎表示,從直徑研判,這群槲櫟壽命不超過40年,更得代代傳承下去,軍方在該區域活動會創造開闊地,反而有利槲櫟生長,但近年軍方不演習,雜草、雜木長得太過茂密,讓槲櫟小苗被掩蓋,無法順利長大,面臨生存危機。台大生命科學系助教吳聖傑觀察槲櫟長達3、4年,發現這群槲櫟是透過無性繁殖,而非靠種子傳播,讓動物將其帶到遠處生長,因此影響槲櫟天然更新速度。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強調,林務局已注意槲櫟的問題,正著手保種計畫,去年委託嘉義大學,以組織培養的方式,培育槲櫟種苗,一旦培育成功後將移到新竹林管處的苗圃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