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1萬5千束用過核燃料,猶如不定時炸彈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1萬5千束用過核燃料,猶如不定時炸彈

2012年03月07日
作者:劉黎兒

台灣的核電廠除了位處地震頻仍地帶、加上核電沒核安可言之外,更根源性的問題是沒辦法處理用過核燃料,因此原本就沒有使用核電的基本資格。累積一萬五千多束劇毒的用過核燃料,宛如綁了近5千噸的核彈在台灣人的脖子上,但台電卻從不提這個世界最密集、最危險的燃料池問題,不顧台灣人死活。

東芝前核電工程師小倉志郎是專門設計燃料冷卻池的,他對我說:「按理,不需要反核,因為各處核電廠的燃料冷卻池現在都爆滿了,新的用過燃料棒根本沒去處,無法更換,核電廠就無法運轉了!」這就是為什麼東電會急於興建新的中繼濕式貯藏池。

台灣更恐怖,用過核燃料找不到去處,也無法送到英、法處理。目前的三座核電廠,總發電量約5144百萬瓦,每年用過燃料棒約150噸(約57立方公尺),從1978年核電廠啟用以來,三處核電廠的用過燃料棒都放在原子爐上方的燃料冷卻池,而且超級爆滿,密度是世界第一:核一廠燃料池有5514束,核二廠7544束,核三廠有2401束,全部1萬5459束,核一、核二廠的池內,束與束都快碰在一起了。台電聲稱這不會發生核反應,當然是騙人的。

1.原本燃料池的設計是只能放2千多束,而且是為了定檢或更換燃料時用來暫放的簡陋設施,上方是輕薄的屋頂。因為燃料池的密度過高,如前所述,只要稍有擠壓或有異物從池子上方掉下,即使只是一顆保齡球,壓到燃料棒,讓燃料棒破損,就可能造成核反應。池裡的燃料棒密度越高,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越高。

2.燃料池若缺水,雖然不會直接引發核反應,卻會釋放出致死的高濃度輻射線,整座核電廠的人員都必須因此撤離,而無法繼續管理核電廠的結果,會引發核反應等失控的大核災。

3.三座廠當中情況最嚴重的是核一廠,其燃料冷卻池的容量原本就小,使用年份長,池子早就爆滿了,因此在歲修時,無法將使用中的燃料放到原子爐上端的燃料池裡,只能臨時搭個池子來暫放,臨時池當然沒有耐震等功能可言,如果在歲修時發生地震等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國際間認為台灣核電廠是世界最危險的,是下一個最可能發生核災的國度,但他們都還不知道台灣核電廠的燃料冷卻池也是世界危險的。
台灣要解除此項危險,唯一的方法是以廢核為前提,在各核電廠內興建濕式的中繼燃料棒儲存池。若不先確定廢核,就興建中繼儲存設施,只是讓台電這些最危險的核電廠繼續運轉下去。

台灣的核電廠都離人口密集圈很近,不適合建造沒有水隔絕的乾式中繼儲存設施,否則會放出大量輻射物質,讓台灣人的致癌率又更為升高,目前台灣的各種婦癌致癌率在亞洲都是數一數二,不要為了省幾塊錢,讓台灣人死得那麼快。乾式設施雖然成本比較低,且不須維持冷卻水照顧,但那是像美國等地廣人稀的地區才可能建造,台電想省錢,只想用簡陋的乾式設施來處理劇毒且持續放出高濃度輻射線的用過燃料棒。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

作者:劉黎兒

出版: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定價:29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