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2高病原禽流感疫情已證實,並有持續竄燒的趨勢。禽流感不但衝擊人類社會,也衝擊鳥類族群。過去台灣曾因禽流感報導而引發寵物鳥棄養潮,野生族群也被視為傳染源,連帶遭受無妄之災。在密集養殖的雞場爆發的禽流感病毒,也有可能感染給野生鳥類,造成族群數降低。專家建議,應加強監測瞭解禽流感對野鳥的衝擊。
長期監測野鳥與家禽病毒 未有交流證據
台灣為了防堵禽流感疫情,長期進行野鳥監測。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情研究組長李淑慧表示,從1999年長期監測野鳥至今,雖然也曾於鳥類身上分離出H5N2的病毒,但核酸序列與養殖場的家禽不同,並未發現彼此交流的證據。
李淑慧解釋,血凝素(H)有16種亞型、神經胺酸脢(N)有9種亞型,組合成144種類型,每一個類型例如H5N2有如門牌號碼,背後龐大的家族就是核酸序列。不同的核酸序列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些H5N2病毒可能會影響人類,也有些是低致病型。
不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曾指出數種珍稀野生鳥類受到禽流感的威脅,特別是遷移性水鳥,在越冬期間會群聚,病毒傳播往往造成嚴重的損失。
家禽是否會傳給野鳥 仍需持續監測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表示,發生在高密度養殖場的病毒,不一定有機會傳染給鳥類,若有可能,則應特別留意大型、群聚型的鳥類,牠們承載病毒的時間比較長,又會群聚;而體型小、森林型散居的鳥類,感染之後可能馬上就死亡,比較不會有機會傳染給其他族群造成大規模的死亡。
至於會不會透過食物鏈轉移給過境或本土鳥種,例如大型禽鳥捕食禽流感病死的小鳥,林瑞興表示,尚未有相關研究調查,建議持續觀察監測。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表示,政府常讓野鳥背負「疑似可能」傳播禽流感的嫌疑,從鳥會長期監測的結果,從未發生過禽流感透過遷移鳥類境外移入,反而都是出現在大規模、管理不善的養禽業者。若依據日本以及香港的文獻,反而常是家禽發生禽流感,才發現候鳥死亡。
保育、防疫單位 加強野鳥暴斃檢驗
農委會林務局已於上周六(3日)發文各縣市,加強野外鳥類暴斃案例檢視與通報,也提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從業人員加強防範。此次禽流感病毒是否轉移到野外族群,也將進一步監測了解。保育組長管立豪說,通報案例都會會同特生中心及防檢局人員進行近一步抽驗了解原因,目前尚未有類似的案例通報。
何一先也說,有別於過去防檢局要求發現整批死亡的鳥必須通報,今年要求每發現一隻死亡的鳥,都須通報,並由相關人員帶回去檢驗,由分享的資料中尚未發現有感染相同病毒的現象。
寵物鳥未與外界接觸 沒有感染機率
擔心這波禽流感疫情造成寵物鳥棄養,林瑞興、何一先以及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林文宏都表示,家中寵物鳥不會有機會與外界接觸,不會有感染的機率。何一先表示,國內一項針對鳥店的調查,寵物鳥未發現有驗出高病原禽流感案例。林瑞興也說,目前高致病H5N2病毒對於人類的影響尚不明確,但民眾平時就該遵守與野生動物之間保持距離、不碰生病(非路殺受傷)的鳥類兩項原則,仍為防疫不二法門。
至於公園廣場上之鴿子,原應視為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但長久來民眾養成餵食、親近的習慣,界線已經模糊。林文宏表示,若有鴿子感染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很可能透過糞便、羽毛塵埃傳給群聚的鴿子,人類餵食或靠近也可能被感染,最好避免接觸。
幾位鳥類研究者都透漏禽流感與大規模飼養家禽、管理不善有關,也牽涉到動物福利問題,應監督政府妥善管理,追究相關責任;而對於不幸罹病的家禽,應確實執行撲殺,避免流入市場,引發更嚴重的的致命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