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嘴變工地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沙嘴變工地

2012年04月09日
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葉鎮中

青螺溼地,澎湖唯一的國家級溼地,長長的沙嘴是這片海岸溼地最美的景觀,也是澎湖本島中,小燕鷗唯一的繁殖地。今年三月初,卡車與怪手進駐,野鳥保護區被開挖填土,沙嘴淪落為大型砂石場。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小燕鷗失去了家?讓澎湖失去了一道美麗海岸?

650沙嘴變工地

每年四到六月,是夏候鳥小燕鷗,從南半球飛越千里到澎湖繁衍後代的季節,澎湖的愛鳥人也開始忙碌起來。為了給小燕鷗一個安全育雛的環境,林長興在沙丘上放置了許多捕鼠籠,還拉起圍網,希望能幫小燕鷗,對付躲藏在草叢裡,偷吃鳥蛋的小家鼠。

青螺沙嘴一直是澎湖愛鳥人士不願張揚的秘密基地。這片寧靜的沙嘴,因為人為干擾不大,加上青螺灣豐富的魚產,讓小燕鷗選擇在這裡安心的繁衍後代。2008年,我們的島曾經來到青螺沙嘴,用鏡頭見証了小燕鷗爸媽們辛苦育雛,小小燕鷗們在沙地上蹦蹦跳跳的熱鬧景象。

在保育人士的呼籲下,澎湖縣政府也從善如流設立告示牌,2009年還依據溼地法草案,劃設野鳥保護區。沒想到時隔四年,我們再度來到青螺沙嘴,告示牌早被拆除,迎接我們的不是小燕鷗,而是來來往往的卡車與怪手。原本是燕鷗繁殖的沙砱地,現在成了砂石堆砌場,從岸邊挖上來的海砂,直接在這裡分類掏選。看到小燕鷗棲息地被毀了三分之二,林長興只有難過與無奈。

好好的沙嘴為何要開挖?原來青螺沙嘴幾十公尺外的海域,是青螺村與紅羅村漁民進出的航道,鄉公所指出,近年來航道淤積,嚴重影響漁船的進出,所以才要清淤。目前停泊在紅羅漁港的船有40艘、青螺漁港的船11艘,我們與在地居民實際觀察船隻進出發現,即使在退潮時,一般漁船與遊艇,仍然在沙尾外航行自如,沒有鄉長與村長所說,進出困難的現象。見到在地人出面反駁,村長又馬上改口說,其實青螺這邊出入都沒有問題,他也是被紅羅那邊逼的。

就算真有清淤的需要,從縣政府提出的資料來看,清淤範圍應該在沙嘴以西140公尺長、60公尺寬的航道,往水面下疏浚4.5公尺。不過實際情形卻是,怪手只有在陸上作業。居民質疑,要清航道卻沒看到抽砂船,只見怪手把原本沙嘴的沙子清走,這樣的清淤方式還真是奇怪!

澎湖縣政府為了節省經費,以權利金的方式請廠商來清淤,政府不必出一毛錢,還可以跟廠商拿到權利金,但前提是,挖出來的砂石全部歸廠商所有。過去為了保護澎湖的海岸線,縣政府早已明令禁止開採海砂與珊瑚碎屑,澎湖民眾要蓋房子都還要從外地進口砂石,現在縣政府卻開了一個疏濬的大門,讓廠商可以以清淤之名,正大光明的開挖海岸,將砂子一車一車的運走。以青螺沙嘴為例,廠商以每立方米90元左右的權利金,可以清走48980立方米的海砂與珊瑚碎屑。

在台灣本島,為了避免盜採弊端,河川疏濬早已實施採售分離制,砂石車進出都有監視器跟地磅記錄。相較之下,澎湖縣政府對海岸的管制,顯得相當鬆散,廠商挖了多少砂石?有沒有超挖?負責監督的只有一位村長指派的村民。

地方官很清楚,這樣的清淤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三年後還要繼續清。但是永續清淤的結果,最後肥的,究竟是誰?

與青螺溼地共生的不只有候鳥,還有在這裡溜海菜、撿螺、扒蛤仔的居民。這片由珊瑚碎屑,澎湖人俗稱「砱仔」堆積成的潮間帶,蘊藏著烏魚、花身雞魚等各式各樣的魚種,也一直是居民柵網捕魚的據點。

早在2003年,砂石業者就曾經以疏峻名義在這裡大肆開挖,潮間帶被泥沙覆蓋,蕭長汰帶遊客來這裡一度無魚可抓。經過居民的奔走陳情,砂石停止開採,生態逐漸恢復,如今卻又大舉開挖,直到保育團體提出異議後,才做出事後補救的動作。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指出,由於溼地法草案還沒完成立法程序,所以青螺沙嘴的野鳥保護區尚未正式公告,沒有任何法源依據。那麼,這幾年劃設保護區的美意,難道就這樣功虧一簣?

四月初,沙地上零星飛來幾隻小雲雀,卻等不到小燕鷗的身影。看到棲地變成這個模樣,小燕鷗還會回來嗎?

當澎湖潮間帶因為生態破壞,導致漁業枯竭;當澎湖多處沙灘因為不當建設,導致海岸侵蝕、沙源流失,地方政府仍然沒有長遠規劃的眼光,任由永續清淤工程 賣斷全民資產。殊不知今日鳥類,難道不是明日人類的縮影?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很容易聽到地方政府與當地鄉長、村長異口同聲地說:「漁民生計重要,還是鳥類保護重要?」「保護鳥類也要顧漁民的肚子」,這樣二元對立、非黑及白的說法。但是實際調查卻讓人懷疑,青螺紅羅兩村,究竟有幾艘船隻受到影響真正無法進出?這些船隻每年的收益有多少?跟沙嘴自然景觀與野鳥棲息地被破壞相比,長遠來看,什麼樣的損失更大?難道沒有更好更長遠的解決方案?施工過程沒有問題嗎?一味把漁民生計掛在嘴上,製造漁民與鳥的對立氣氛,掩蓋癥結問題,實在是不求進步且鄉愿的做法。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