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魚群暴斃 毒魚成分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溼地魚群暴斃 毒魚成分高

2012年04月10日
摘錄自2012年4月10日中國時報嘉義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鰲鼓溼地罕見傳出疑似毒魚案,嘉義縣長張花冠4月9日特地前往了解,盡管有關單位不排除是春冬交替,氣候異變,造成大量魚群「反崛」,但保育人士認為出事的北堤水質最乾淨,且魚群死亡數量實在太龐大,毒魚成分較高。

4月7日上午有鳥友在溼地北堤發現水面陸續浮出白色物體,原本慣於棲息在此的燕鴨科、鸕鶿等鳥類卻不見蹤影,仔細一瞧,才發現是為數不少的翻肚魚屍,獲報趕到的保育人士和漁民從魚群暴斃情況判斷,推測是有人下狠手毒魚。

盡管環保局已採集水質和魚體樣本送驗,為表示對鰲鼓溼地的重視,張花冠4月9日中午由縣議員蔡鼎三、農業處、環保局及嘉義縣警察局人員陪同,實地了解現況。

張花冠指出,死亡的吳郭魚魚體都在10CM以下,在檢驗結果未出爐前,不便推測死因,也慶幸候鳥多數已北移,否則把死魚吃進肚,健康狀況恐受牽連,已要求警方調閱路口監視器了解有無不明入士出入,並加強巡邏。

鑑於鰲鼓溼地屬封閉型水域,南堤雖有7孔水門,但水幾乎都只出不進,張花冠也建議台糖和嘉義林區管理處在非大潮汐期間,應打開現階段水門,讓海水流進來,維持鰲鼓濕地處於活水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