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短翅芫菁的初齡幼蟲〉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短翅芫菁的初齡幼蟲〉

2012年05月06日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兒子:

法伯在第14、15兩章,確認了西塔利芫菁從產卵,到卵孵化,到孵化的幼蟲爬到雄蜂背上。藉由交配時,轉移到雌蜂身上。於雌蜂在蜜巢裏產卵時,又移動到蜂卵上頭,並以大顎劃開卵殼,吸食卵汁。

這一章,也就是第二冊第16章,法伯突然從西塔利芫菁跳到了另一種芫菁--短翅芫菁。事實上,這兩種芫菁的生活史幾乎可以密切對應,所以,法伯之所以跳來講述短翅芫菁,其實也是繼續西塔利芫菁的生活史。

 

短翅芫菁的幼蟲,一開始還未被完全認識前,因為昆蟲學家發現祂們總是藏身於各種膜翅目身上,因此認定祂們是一種蜂類身上的寄生蟲。法伯說:「由於不知道這種蟲的真正來源而出了差錯,把牠作為無翅昆蟲的一類,或者一個特殊的種。林奈稱之為蜂蝨。」後來是「著名的英國博物學家牛波特論證出這所謂的蝨子是短翅芫菁的初始形態。

法伯會對短翅芫菁產生興趣並進一步觀察祂,是因為他「為了了解西塔利芫菁而經常挖掘條蜂的窩,發現裡面有短翅芫菁。」他為了印證牛波特的觀察和猜測,決定自己親自觀察確認。藉由前兩章,我們知道西塔利芫菁將卵產在條蜂洞口,但牛波特觀察到的短翅芫菁,是將卵產在自己挖掘的洞裏頭,產後還會將洞掩埋好。牛波特還猜測短翅芫菁在孵化後會爬到菊科植物的花瓣上躲著,等蜂類來採蜜時,再爬到蜂類身上,這就是為什麼會在很多蜂類身上看到短翅芫菁幼蟲的原因了。不過,這是牛波特的猜測,法伯面對這麼有趣的問題,他想自己觀察看看,而他的確這麼做了,且觀察過程順利,得到了一些明確的答案。

法伯在一株菊科植物上,發現了50幾隻的短翅芫菁初齡幼蟲。祂們伏在花上,一動也不動。直到有昆蟲飛來採蜜,祂們才會把握時機,趕緊移到採蜜的昆蟲身上。法伯在附近捉了不同種的蜂,發現身上都有短翅芫菁的幼蟲,這其實有些奇怪,因為許多蜂類並沒有辦法提供短翅芫菁接下來的生活所需。難不成短翅芫菁無法分辨採蜜者的身份?事實正是如此,法伯甚至以身上的衣料絲絨作為引誘,短翅芫菁幼蟲也會爬到上頭,只是祂很快就發現這不是昆蟲,於是又惶恐不安地想要回到花上。但是法伯若改以任何其他昆蟲作為誘引,短翅芫菁幼蟲都會爬到那些昆蟲身上,穩穩待著不動。即使這些昆蟲是蠅、是蛾也不管,就連蜘蛛也沒關係,就是攀上後緊咬著不放就對了。祂完全無法分辨攀上的身體是不是條蜂的,這種能力的缺乏,無疑將自己送上死路。幸而,芫菁在洞穴裏產的卵,據說,有4千多顆,因此,能成功攀上條蜂的,也就不在少數了。

法伯在挖掘條蜂的巢穴時,每發現一隻西塔利芫菁的幼蟲伏在條蜂卵上就興奮不已。更令他興奮的是,他發現了「黑色蜜汁上漂浮著一個發皺的薄皮,而在這薄皮上有一個黃色的蝨子動也不動。這薄皮,就是條蜂卵的空殼;這隻蝨子,就是短翅芫菁的幼蟲。」由於短翅芫菁接下來的生活史發生的比西塔利芫菁快,因此,法伯先觀察到了短翅芫菁而後繼續確認了西塔利芫菁,兩者在蜂巢裏的生活史是幾乎一致的過程。

法伯發現短翅芫菁吸食蜂卵後,以發皺的卵皮作為浮筏,「正是在這餐飯後,牠將開始牠那漫長的變態過程,並靠條蜂堆積的蜜來維生。」兒子,法伯在這裏預告了下一章,也就是第二冊的最後一張,最精彩的,關於芫菁的,「漫長的變態過程」。

第二冊的最後一章,也是這個系列我將寫給你的最後一封信件。這段日子,你是不是也和爸爸一樣,藉由法伯的《昆蟲記》,歷經了「漫長的變態過程」呢?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