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0日公布,墾丁海域近來發現「縱帶凹尾塘鱧」、「前棘假革魨」2種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中,第一次在台灣現蹤的新魚。另有「頰刺魚」、「單線黑隆魚」2種是墾丁新紀錄的發現。
長期進行珊瑚礁魚類研究的台灣海洋科技中心陳正平博士,與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等熱愛海洋的潛水人士,於2月在墾丁潛水時發現一隻台灣未曾紀錄過的「縱帶凹尾塘鱧」(Ptereleotris grammica),在拍下三張照片後旋即躲入沙洞中,但已留下珍貴的紀錄。
此外,在4月份時,海洋生物博物館林清哲也在墾丁海域發現未見過魚種,向陳正平諮詢後,確定此為另一個台灣新紀錄種:前棘假革魨Pseudalutarius nasicornis。
縱帶凹尾塘鱧及前棘假革魨於之前的研究中,皆分布於印度及西太平洋中,但從未在台灣海域發現其蹤影,此次是第一次在台灣現蹤。
月份中,林清哲也紀錄到園區的新紀錄種:頰刺魚Genicanthus lamarck。頰刺魚曾在綠島發現,於今年在墾丁海域出現,記錄到的是雌性個體,頰刺魚通常棲息於臨近陡坡的礁區,是一種會行雌性先成熟性轉變現象的魚類。
墾管處近年來進行魚類資源的調查,年年均有不同的驚喜,去年委託陳正平調查,紀錄到墾丁新紀錄種單線黑隆魚 Labropsis xanthonota,單線黑隆魚以往只在台灣的綠島、蘭嶼、東沙及南沙被發現,主要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或藻礁,且珊瑚繁生的海域。根據陳正平博士推論,此次發現的單線黑隆魚可能是跟隨洋流而進入墾丁海域,並在2011年發現後,族群量有逐漸增加的現象。
墾管處處長陳貞蓉表示,不論是台灣新紀錄種或是墾丁新紀錄的發現,都表示了墾丁這片海域對這些珊瑚礁魚類的重要性,若是能夠好好保護這片海域,未來一定可以有更多新紀錄種在墾丁海域現蹤。他呼籲民眾不要捕撈、食用珊瑚礁魚類或是盜採珊瑚礁,留給這些珍貴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可成為來此探遊之潛客、玻璃底遊艇乘客的吸引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