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IF研討會 推動亞太地區生物多樣化資料整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GBIF研討會 推動亞太地區生物多樣化資料整合

2012年06月26日
本報2012年6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為了促進亞太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資料整合,一項由全球生物多樣性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支助的資訊發布共享平台研習會,昨(25日)於南投縣集集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召開,來自國內外46位學員接受為期3天的訓練。透過此項平台的運用,未來可望整合亞太地區生物多樣性研究合作。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以往我們只能知道黑面琵鷺到台灣度冬的分布區域以及族群數,現在則藉由亞太地區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平台(IPT2),不但可以輸入台灣的狀況,也可查詢得知在日本、中國度冬的黑面琵鷺的概況,以及夏季在韓國等地的活動情形。

研習會之目的是推廣GBIF最新的資料共享格式和資料發布平台,並提倡資料文章的發表,提升生物多樣性資訊共享的意願和資料品質,最終達成促進亞洲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研究合作。

此次研習會是由GBIF提供經費,借重台灣在應用IPT2的能力,並將這項技術推廣至亞太地區其他國家。此次參與的成員來自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尼泊爾、日本以及韓國等,40幾位成員。

GBIF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致力於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收集、應用,並為此目的發展出許多資訊工具;台灣也是GBIF的會員之一,結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務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展TaiBIF(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促進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收集、分享和應用。

GBIF為了更有效率的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料的保存、發布與共享,不斷改進資料共享格式和發布平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解說教育組長林旭宏表示,IPT2(Integrated Publishing Toolkit, version 2)強調資料分享以及傳遞效率,過去很多論文一經發表,就深埋在資料庫不見了,非常可惜,這套系統整合這些重要的研究結果,讓全球的研究者都得以在此共享資訊。

近年來,GBIF不斷與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商倡議資料文章(Data paper)成為正式的學術發表著作。林旭宏解釋,以往研究調查者收集的資料要寫成正式的論文,內容相當重要,卻嫌分量不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PT2提供一個友善的格式,只要將調查資料按照格式輸入,便能產出符合許多科學期刊願意接受的報告;其他研究人員也可以透過後設資料(Metadata)循線到資料所在的伺服器,進一步了解、取得這些資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