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電廠海岸變遷 環委要求重監測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和平發電廠海岸變遷 環委要求重監測

2012年07月16日
立報2012年7月16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開發超過十年的花蓮和平火力發電廠,環保署督察總隊現勘海岸線時發現海岸狀態與當初環評有所差距,要求和平電力公司針對海岸地形變遷、海域流場和溫排水擴散進行評估,依環評法提出報告。

和平發電廠的調查報告16日進行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因缺乏海岸地形分析,環評委員要求補正資料並提出因應對策再審。

報告相左 難自圓其說

成大水工試驗所副所長高瑞棋解釋,西部與東部海岸差異極大,東部海岸山脈陡峭,開發案較少,對海岸地形、沖積效果的監測資料不足,和平火力發電廠開發時,原本以為山脈沖刷後的土石會沈降至海底,沒想到卻出現淤積現象。

「淤積可能與海平面下的地形不如預期陡峭有關。」高瑞棋表示,「淤積對於出水口溫水的擴散影響究竟是好是壞,需要更多監測才能論斷。」出水口淤積會造成排水後擴散不易,水溫可能被淤積的泥沙吸收而降溫,但是何種效應,需要開發單位監測。

和平電力公司提供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淤積導致海岸線外移,肇因於和平溪的土石沖刷,屬於自然現象,且「長期的海岸地形變化甚微,原環評調查結果與2008年至2010年海岸坡度改變相比差異不大」。環評委員質疑,就是因為海岸變遷極大,環保署才要求調查報告,結果調查報告卻說「差異不大」,否認環保署要求調查的立場。

數據出包 應再重測

海岸地形變化影響溫水排放、附近海流走向,也會干擾海洋生物。環評主席強調,開發單位提出的海岸變遷資料不足,應現地勘查配合潮差修正,了解海岸地形資料後才能監測。

地形變遷與溫水排放的溫度擴散關係需要釐清,開發單位的調查報告卻指說出水口水溫較進水口、出水口外5百公尺處來得低,高瑞棋直言,調查結果邏輯上有問題。對於委員的質疑,開發單位解釋是量測造成誤差。主席批評,報告的關鍵之一就是水溫量測,數據無法取信於人,又怎麼說服委員。

和平電廠報告指出,距離電廠較遠的3個定置漁場在魚獲量上雖然有變化,但因當地的水因上升僅0.58度,推測溫排水影響魚獲的可能不高,而距離電廠2公里的合興定置漁場,魚獲量則有增加趨勢。漁業署代表反駁,當地近海漁業不多,捕撈方式多較消極被動,將漁獲量變化推給過度捕撈,卻不考慮溫水排放對海流、魚道的影響,並不公平。

主席決議要求開發單位針對地形變遷提出更具體的監測計畫,變更水溫測量方式,在一至二季的持續監控後瞭解水溫有變化狀況,同時提出因應對策,之後再將報告送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