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流的美麗、或者一塊溼地的價值,能否用價格來衡量呢?據一些保育人士認為是可以的。有個觀念稱作「生態系統服務市場」(ecosystem services market),可用以評估生態體系服務的價格,並判斷其經濟價值。
Inside Science報導指出,此概念的運作邏輯很簡單:使用者付費(you break it, you buy it.)。換句話說,當企業、開發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會改變環境時,他們必須符合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定,或者遵照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以彌補因開發而產生的負面響。其方式有復原現場環境或者補償保育庫(conservative bank),協助恢復或保護同等棲息地。保育庫通常永久保護瀕危或受威脅物種。
從保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方式似乎有益無害,但並非所有生態學家都同意。批評者認為,生態體系對人類所提供的「服務」並非總能輕易量化或感知。一條孕育魚類和昆蟲的河流,是否會比鳥語花香的登山步道更有價值?一個漁獲豐富的池塘,是否會比未被人類開發的原始池塘價格要更高?
儘管受到廣泛質疑,美國已經存在些許生態系統服務市場,包括在俄勒岡州The Willamette Partnership所發展的相關方式。在他們的網站中列出採納此方式的原因,包含「生態系統服務市場結合經濟和環境,創造新的商機,同時也加快保育和 復育的速度、範圍及效率。」今年8月美國生態學會年會期間,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把自然資源價值量化。反對的專家將討論生態系統背後的科學,以及實務上如何將大自然用貨幣價格簡化為經濟服務。
目前的共識是,若沒有徹底瞭解生態系統,這個方式便無法運作。要評斷一條溪流或一座森林的價值,首先必須瞭解人們是如何與自然互動交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這將是一項困難的任務。
※原刊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Inside Science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