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成了黃河濕地不濕的尷尬?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誰造成了黃河濕地不濕的尷尬?

2012年08月10日
河南商報2012年8月10日河南訊,鄭筱倩報導

這幾天,從三門峽到開封的黃河岸邊,迎來一群台灣客人,他們是環保志願者。  除感受河南悠久的歷史外,他們更多的是對黃河濕地被過度開發和污染的擔憂。  反思北京7·21暴雨,志願者們說,城市不成「海」,需要全社會參與。

考察黃河邊漁家樂密集 遊樂設施在建

8月8日,黃河鄭州市南裹頭段,東西兩側,密密匝匝地排列著近百艘鐵船,打著各式漁家樂的招牌。這裡已成為鄭州一大景觀,吃「船菜」更被鄭州人看做一種時尚。

但這陣勢著實讓來自台灣的民間環保人士吃了一驚。6日以來,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11位台灣同胞,考察了三門峽、洛陽、鄭州以及開封段的黃河濕地,除了被河南悠久的歷史吸引外,更多的是對濕地過度開發的擔憂。

在南裹頭附近的黃河大堤內,一處遊樂設施正在建設。在這些專業環保人士看來,美化用的棕櫚樹根本不適合濕地生態,而過多的硬化路面、建築,人工湖底的防滲措施,也都在傳遞「負能量」。

「因為開發過度,黃河水量減少,鄭州的黃河濕地正面臨濕地不濕的尷尬。」綠色中原(自然之友河南小組)成員崔晟說。  而據台灣交流團團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介紹,在台灣,保護區內是不允許建遊樂設施的。「水上餐廳十幾年前也有,但目前很少看到。」謝璧如說,這是因為民眾的意識在提升,知道會造成污染,根本不去消費。

聲音:城市不成「海」 需要全社會參與

昨日,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在鄭州召開,台灣和河南的環保組織分享了保護河流等水資源的經驗。

台灣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地區小組召集人徐蟬娟特別提到了北京7·21特大暴雨,在她看來,城市發展過度佔用了原來是河流的空間。「在台灣,大家也在反思,都市城鄉規劃應保留原有的洪氾區。」徐蟬娟說。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被稱為「八八水災」,死亡、失踪人數超過700多人。  據她介紹,災難過後,政府加大排水設施的改造,比如加大抽水站的建設(蓄積的洪水被抽到大海)、把水泥路面改成可滲水路面。

「但我們更強調全社會的參與。」謝璧如說,比如呼籲建築商,在蓋樓的時候,就修建雨水收集、儲存系統,分擔公共排水。

細節:有人守著垃圾桶  摞飯盒

昨日,會議持續到下午1點多,大家還意猶未盡。於是盒飯擺上會場,邊吃邊聊。

飯後,台灣環境資訊中心主編彭瑞祥則守在走廊的垃圾桶邊,大家吃完的飯盒,他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既不佔用空間,又便於回收,「在台灣,都是這樣!」崔晟忍不住連連感嘆,真正的環保,就是從細節做起,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