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旅遊要科學適度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濕地旅遊要科學適度

2012年03月02日
摘錄自2012年3月2日中國環境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的「中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初步評估」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濕地面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近8成濕地保護區保護效果較差,亟待引起重視,加大保護力度,提高保護成效。

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614個,濕地公園(含試點)213處,其中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91個,國際重要濕地41個,已初步形成以濕地保護區為主體,濕地保護社區、濕地公園、海洋功能特別保護區、濕地多用途管制區等多種管理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網路體系。

引起濕地保護區保護效果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濕地保護立法滯後、濕地流域治理不足等,不適當的旅遊活動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到旅遊 業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巨大收益,卻看不到旅遊業氾濫給濕地環境和野生物種所帶來的嚴重破壞。把旅遊步道建到濕地核心區,濕地生態系統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為招徠遊客隨意放逐家禽到濕地,加大了野生物種被傳染疾病的可能性。

開展濕地旅遊的最終目的是為濕地保護植入新的動力。因此,濕地旅遊應科學適度。對於一些遠離城市的重要生態濕地,無論風光多麼迷人也儘量不要進行開發,應該給予絕對保護,以保留自然界不可再生的本底。對於以城市近郊的濕地保護區為依託開展濕地旅遊,要依法在實驗區進行,不要深入到核心區,嚴格監控人流、車流的數量,以免影響到濕地野生物種的生存。

開展濕地旅遊要突出特色。濕地旅遊應著重展現濕地風情和宣傳生態理念,強調尊重原生態、貼近大自然。要做到行為有度,不驚擾、不危害濕地物種的生活, 不干涉、不破壞濕地系統的演化。要做到生態優先,對遊客及公眾普及生態文明和濕地科普知識,提高整個社會的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意識。

開展濕地旅遊要科學引領。濕地所在地政府部門及濕地管理機構要把目光放長遠,不能竭澤而漁。要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生態意識和保護技能,通過培訓培養他 們的生態素養,使他們對遊客起到引導與示範作用。要在提高遊客素質方面下功夫,注意宣傳濕地保護區的生態價值,引領遊客科學文明旅遊,以保持濕地固有的特徵和性能。

濕地旅遊與濕地保護並非針鋒相對,對於廣大濕地保護區而言,只要科學規劃、掌握適度,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同時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