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堿淖是人類共同的濕地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紅堿淖是人類共同的濕地

2012年03月14日
摘錄自2012年3月14日中國環境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水質不斷惡化,區域內生物生存受到嚴重影響…,這是享有「塞上明珠」之美譽的紅堿淖發出的警報。紅堿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在全球僅存的兩個繁殖地之一。然而,昔日塞北荒漠中看到的那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如今由於水域面積縮小,湖水鹽、堿含量提高,魚類基本上已經消失。

按照近5年來的縮水速度,紅堿淖可能會在10年內乾涸,走向死亡的邊緣,成為「中國第二個羅布泊」。如果有一天紅堿淖乾掉,那麼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其他湖泊也可能會消失,紅堿淖四周也將全是沙漠。

缺水與污染成為紅堿淖未來生存的最大威脅。為何缺水?除了自然降水不足外,從上游來看,這幾年截流築壩,導致流入湖區水量逐年減少。同時,紅堿淖周邊 不合理的煤炭開發也是造成紅堿淖水位急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紅堿淖下游地區有數十家煤礦,這些煤礦的開採雖然不會給紅堿淖帶來直接影響,但長期下去會使 地下水流發生改變,造成地下水系嚴重破壞。上游截斷補水來源,下游地下水大量流失,上下夾擊,豈能不危?

那麼,究竟紅堿淖的痛楚如何來撫平呢?

紅堿淖現狀事關陝蒙兩地,一個區域內的事情還好協調,但牽扯到兩個省區的利益,就不太好辦了。由於兩省邊界問題,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旅遊市場秩序 混亂,給管理、保護和規劃造成極大困難。為了各自地方經濟利益,雙方均忽視了紅堿淖生態的惡化,上游不願開閘放水,下游不願關閉煤礦。

紅堿淖是人類共同的濕地,因此不能單一考慮地區利益,陝蒙兩地在紅堿淖周邊的經濟發展應協調考慮。1997年,陝西省神木縣在紅堿淖建立了縣級自然保護區,但至今沒有劃界,也沒有對保護區進行功能區劃分。在紅堿淖濕地建立一個跨省區的保護機制,可以避免管理責任不到位、相互推諉、不管不問現象的發生。但前提是要把地區經濟利益擱置起來,先抓保護,共同嚴把專案審批關。建設國家自然保護區,在國家層面上協調制定科學保護方案,合理調整區域資源開發 利用規劃,以尋求區域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同時,還要逐步建立並完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據聯合國環境署的權威研究資料表明,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濕地可以帶給人們無數美麗和無盡發展潛能。

失去生態,就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根基和目的,生態保護同經濟發展一樣重要。我們應該守住濕地保護的底線,兼顧發展與保護,放眼未來,讓開發為濕地保護帶來機遇而不是傷害。我們不能看著紅堿淖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威脅的同時,卻享受著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