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2日
摘錄自2012年11月1日新華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員表示,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正在減速,保護區數量不足和管理質量不高,無法為北往南遷的候鳥提供足夠的庇護。
「1980、90年代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一年新增幾十上百個,但近幾年新增的保護區非常的少。」WWF北京代表處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告訴記者,在中國,設立保護區是對候鳥棲息地最直接有效的保護措施。
范志勇指出,每年途徑或在中國繁殖、越冬的候鳥正受到棲息地侵佔和破壞的嚴重威脅。中國東部地區大規模的圍湖造田和佔用沿海灘塗,使得供候鳥停歇覓食的濕地大量消失。「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的濕地已經消失了50%。」
中國地處世界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位置,全球八大候鳥遷飛路線中的三條經過中國。每年秋天,數以千萬的候鳥從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等地起飛,前往中國南 部地區、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越冬,沿線的灘塗、沼澤成為它們補充能量、休養生息的停息地。這些「補給站」一旦消失,將意味著許多鳥兒將無法完成漫長的遷 徙,實現種群的繁衍生息,一些有監測的鳥類已大規模減少或瀕於滅絕。
范志勇建議中國可以通過設置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的保護區,如季節性的保護地,或兼具生態保護和休閒功能的森林公園等,來減小環境保護和地方利益之間的衝突,從而鼓勵更多保護區的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