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團訪牡丹 體驗東源溼地零距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國環團訪牡丹 體驗東源溼地零距離

2012年11月12日
本報2012年11月12日屏東訊,鄭鈺琳報導

正在台灣進行環保交流的中國環保NGO,上週結束台灣西岸的海岸與海洋工作假期,本周末則來東海岸的屏東牡丹鄉,一探去年才剛被評選為國家重要溼地的東源溼地。哭泣湖畔融合排灣文化的水色天光,以及光著腳丫親身走入水上草原,零距離的體驗溼地,讓訪台的中國環保成員都玩瘋了。

融合自然與文化的生態旅遊

溼地生態旅遊是本次交流除了海岸、海洋議題外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東源溼地所在是排灣族的聚居地,一首桃花心木林中的排灣迎賓曲,即讓活動成員深刻感受到融合在地原住民文化的溼地生態旅遊。來自廈門的伊小紅就說:「好像來到原始森林一樣。」

陳新春

身為部落頭目家族主要成員,也是當天帶隊解說員的陳新春,目前在社區裡經營麻里巴廚坊,其家族成員除了風味餐和原住民文化表演之外,自兩年前開始也帶領遊客進行生態導覽解說。發展文化生態旅遊,是目前東源村在山蘇種植銷售之外,試圖尋找的另一條在地產業出路。

漫步桃花心木林裡,陳新春示範了不同的獵人如何就地取材,作出記號輪流取用蜂蜜,以及獵山豬後的分食文化等與自然共存、分享互助的方法。大陸訪台人士對於這些山林資源由整個部族共享、僅取所需的數量、頭目有責任照顧老弱族人的生活方式,也紛紛表示同意。

強勢種淤積陸化 可能讓哭泣湖不再哭泣?

東元湖位於桃花心木林旁的東源湖,在排灣語稱「tjakudji」,因此取其諧音又名哭泣湖,意思是「水匯集之處」。此地是一處湧泉溼地,後經人為挖掘擴大才成為今日寬廣的人工湖面,也是牡丹水庫上游的主要水源。這兒的植物種類眾多且豐富,水社柳、筊白筍、荸薺、李氏禾、睡蓮等都是此地常見的物種。

放眼望去,哭泣湖面映照著水色天光,風景如畫,卻也有一大塊湖面為深淺的綠色植被所佔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葉人豪表示,根據真理大學研究團隊的調查,如同許多台灣內陸型溼地所面臨的課題,強勢種造成湖水淤積是這個溼地面臨的最大挑戰,許多強勢植物如李氏禾和荸薺正讓東源溼地逐漸陸化,如不加以定期清除,數年後哭泣湖甚至可能演化成如水上草原般的草澤地。

在地食材 演繹排灣風味美食

排灣風味午餐而排灣風味午餐讓所有成員都大開眼界,吃得特別開心。從山澤蘭茶、飛機菜(炒昭和草)、情人的眼淚(雨來菇)到以假酸漿葉包裹小米蒸製的獵人的御飯團「chi-na-fu」等等,都是來訪的中國NGO成員沒嘗過的新鮮菜色。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組織人齊洋說,「大陸北方的菜種類選擇很有限。」而來自大連的張夢瑤覺得最特別的是飛機菜,「在大陸平常吃的菜很少有這麼特別的味道。」

水上草原泥巴陷阱  鱷魚島主:好好玩

水上草原,是東源溼地的另一處重要據點,這裡是一處遍佈野薑花的天然草澤,早年部落曾用來種植水稻,但為避免水庫受到農藥汙染,早在10年前政府即鼓勵休耕。長年的積水讓溼地成為水草與泥巴交融層疊的沼澤,甚至可步行於上。然而此處是排灣族的「角落」,即部落中偏遠危險的地方,因此還須經過特殊的祈福儀式告知祖靈方可進入。

光著腳丫走在如同彈簧床般的泥巴草叢間,讓齊洋、鄭敏鷹等來自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年輕伙伴感覺新鮮刺激,大呼過癮。好幾位成員甚至一不小心,整隻腿都陷進泥巴裡了。一向冷靜鎮定的鱷魚島主也大呼:「好好玩!」

旅遊產業需深耕人與文化

對於生態旅遊在大陸,魔法貓ECO手工坊的負責人盛江華就說,這是個遭到誤用的詞彙,許多人打著生態旅遊的名義招攬客人,但都做的很表面,或是很照本宣科的解說。而對於台灣政府以公家資源培訓解說員這點,她和另一位來自上海的劉永龍老師都認為很難得,「在大陸,政府會訓練導遊,但導遊們都以賺錢為主,缺乏深刻的文化經驗和素養。」劉永龍這麼說道。

近幾年,由於臨近阿朗壹古道出口,也讓東源社區的遊客多了起來。本次參訪接待的東源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溫維倫表示,社區現在努力發展生態旅遊,為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族人可以留在部落中生活。生態旅遊需以人為本、找到無人取代的特色、社區產業不能單打獨鬥是三點他和來訪伙伴分享的寶貴經驗。